中新網9月1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成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在2000年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以來,已進行了三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第一次是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重點是2004年4月至5月;第二次是2005年上半年,重點是2005年3月至4月;第三次,即目前這一次,是2006年4月到現在。
劉樹成說,一般說來,宏觀調控是要不斷進行的。但是,針對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和經濟增幅過大而比較集中地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往都是一個經濟周期中只有一次。在每個經濟周期中,通過宏觀調控,經濟增長率由周期波動的上行道立即轉入下行道,由經濟過熱轉入經濟調整。
劉樹成指出,就經濟波動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經濟增長過熱,即我們常說的“大起”,必然導致隨后的“大落”。這是因為,“大起”帶來對資源的高消耗、對環(huán)境的高污染,并造成對經濟正常運行所需各種均衡關系的破壞,必然引起“大落”。“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宏觀調控的目的正是為了防止“大起大落”、平抑經濟波動,而其中的關鍵又在于及時防止“大起”,也就是及時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或由局部過熱轉為全面過熱。這就要求及時地“削峰”,使經濟增長率的“峰位”處于適度增長區(qū)間的可控范圍內。中國以往經濟波動中經常出現的“大起大落”,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認識和把握經濟波動規(guī)律,沒有及時防止“大起”,而是等到經濟增長率已突破11%的上限警戒線、經濟陷于全面過熱而難以為繼時,才不得不進行被動調整。在這種調整中,需要集中地、大力度地出臺一系列調控措施,以迅速扭轉過熱局面,較大幅度收縮經濟增幅,因而呈現出峰谷落差明顯、一個周期對應一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