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現(xiàn)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級研究生。在剛剛結束的大學本科生涯中,他和其他13名同學一起完成了一份漂亮的畢業(yè)設計——
11月1日,北航14名本科生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親手設計研制的“北航一號”探空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中心發(fā)射成功。
這是我國第一枚完全由大學本科生設計研制的火箭。
2005年深秋,朱浩和周圍的許多同學都獲得保研資格。與還在就業(yè)和考研線上拼搏的同學相比,朱浩等人顯得有些清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我們特別希望提前進入研究狀態(tài)!
學生們的想法與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北航宇航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國飚也有一個理想: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一個有航天特色的綜合性科技平臺,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這里交流,早一點兒接觸科研一線。
11月底,宇航學院啟動了探空火箭的學生研制計劃,獲得保研資格的優(yōu)秀學生自愿報名參加。14名有志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青年學子被劃分到火箭總體、動力系統(tǒng)、點火控制系統(tǒng)、分離回收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和地面發(fā)射系統(tǒng)6個不同部分去工作。
這是一場真刀真槍的實戰(zhàn)。
“真興奮!”朱浩說,“我們學了幾年的航天知識,一直想做些真東西,F(xiàn)在這個機會來了!”
很快,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同學們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的不同。
朱浩和4名同伴負責發(fā)動機的設計,他們準備了4個方案。一天,他們帶著自己最滿意的方案來到航天科工集團六院,調(diào)研真正的發(fā)動機設計情況?吹剿麄兊姆桨负,六院的老師們開了個玩笑:在我們的項目中,你們的方案還在論證中。
一盆涼水澆了下來。不服氣的他們與老師們辯論,結果輸?shù)眯姆诜鹤约旱姆桨钢皇且环N理想狀態(tài),并沒有考慮到實際應用中諸多具體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在老師的建議下,朱浩和伙伴們選擇了最簡單的發(fā)動機設計方案,又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修改。5個人各有不同的分工,他們根本記不清楚一張圖紙要改動多少次。朱浩說,早上設計的圖紙到了晚上便改得面目全非——早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到了中午,可能修改一遍;下午碰上別人,又要被修改;晚上也是如此!斑@比我們做作業(yè)累多了,也麻煩多了!”朱浩說。
王文龍深有感觸:“以前雖然學過火箭發(fā)動機、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的課程,但實際設計制作一個發(fā)動機需要掌握大量書本上學不到的工程實踐知識和經(jīng)驗。我們發(fā)動機組的5名同學的電腦設計圖合成完畢以后,在老師和航天六院的專家指點下,先后修改了5次,我們真正體會到根據(jù)理論設計的東西與工程實際還離得很遠!
同學們在設計中幾乎每一步都會遇到新的問題,彈道設計、氣動特性計算……
每周大大小小的碰頭會是火花碰撞的最好時機。蔡國飚老師說,每周都要開個例會,通報進展情況,每個系統(tǒng)還要開各自的小會。老師們只是給予指導性意見,提供一個方向。“這些學生真的很棒!他們遇到?jīng)]有把握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與同伴們商量,實在不能解決了,就去找老師討論。他們自己開展研究工作,自己安排工作計劃,作設計,作試驗!
航天行業(yè)的方方面面也都為這些學生們加油。北航黨委常務副書記譚振亞掐指一算:有成百上千名航天工作者在默默地幫助這些學生們,他們來自學校、酒泉衛(wèi)星中心、航天科工集團等單位。
檢驗的日子到了。今年5月進行了第一次地面點火試驗。學生們緊張地看著控制屏:噴管出了問題,兩發(fā)都失敗了。負責設計噴管的張莘艾沉著臉,眼淚都要流出來了。經(jīng)過現(xiàn)場老師們的分析,問題與設計無關,是噴管加工工藝沒達到要求。指導老師拍拍小伙子的肩膀,沒關系。張莘艾這才松了一口氣。
今年暑假,火箭研制進入最后攻堅階段。學生們都豁出去了,六七個男生把鋪蓋卷帶到學校提供的會議室里。這里白天是他們的工作間,晚上就是他們的臥室。學校提供的另外一間工作室位于一座樓的最頂層,屋里沒有空調(diào),沒有風扇。學生們揮汗如雨,埋頭苦干,沒有一句抱怨。
10月初,“北航一號”通過了各項地面試驗后開始總裝,準備運往酒泉。14名同學望著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就像面對自己的孩子,一個個上去摟著照相。
校內(nèi)的同學們絡繹不絕地趕來參觀,眼中滿是艷羨和驚疑:“這真的是我們本科生做的?”
同樣的疑問不止來自校內(nèi)。昨天,十幾名香港大學生在報紙上看到“北航一號”發(fā)射成功的消息后,特地從香港趕到珠海,找到正在那里參加航展的“北航一號”。
“這真的是你們本科生做的嗎?”他們問。
“是!睆堓钒卮鸬锰貏e響亮,也充滿自豪,“‘北航一號’不是最新的,也不是最難的,但卻是我們北航的學生親手設計制造的!
作為指導教師,蔡國飚感覺到孩子們不一樣了: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潛心研究,突破常規(guī),大膽設計,吃苦耐勞,團結協(xié)作,互相學習。
張莘艾說:“我終于找到航天人的感覺了!
“這個項目是在摸索航天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辈虈蠋熣f,“‘北航一號’只是一個開始,還會有‘北航二號’、‘北航三號’,每年都會有一批本科生在這里接受檢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原春琳 通訊員: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