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山大巖,有五龍廟,廟旁有一天然石池,深有丈余,內自然滲水,不論天旱還是多雨,此池中水干而不涸,滿而不溢,世人都稱之為“龍池”。相傳此池乃五龍幼年時沐浴玩耍之池,它連四海、通湖泊。朝山的善男信女來到龍池旁都要往池中扔布施,以祈今生永無斷水之災。舊時逢天旱,人們便在此池中取水少許,供于祈雨壇,來祈雨,每每靈驗。在龍池前,立一石碑,為金大定十一年五月汾州太守王琦文所立的謝雨祭文石碑,此碑雖距今830余年,然碑文基本完好,文字清晰,只有少數幾個字剝落。
相傳,在金代,介休、靈石、孝義、平遙等地均屬河東北路汾州所轄。當時在這汾州一帶,土地肥沃,雨水適時,真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但從大定10年冬,便沒有下了半場雪,次年春沒有下了一點雨,田地里裂開了深深的裂縫,樹葉枯卷,遍地災荒,田無綠色,人無笑顏。
一季的糧食已全完了,再不下雨便秋不能種,這下可急壞了汾州太守。于是太守便召集各縣要員商議。皆說綿山乃龍山,綿山神靈靈應斐然,可向綿山龍王祈雨。
正在商議之際,太守的門役遞來一張紙條,說是剛才有一跛足道士和大肚道士在衙門口交給他,讓轉交于太守。太守打開紙條一看,上面寫著:“孝義張孝豐,不孝又不仁;月餅喂了狗,龍王把氣生。”
太守把紙條遞給孝義知縣說:“命你明天即查清此事再議祈雨”孝義知縣領命后,火速趕回孝義,連夜查到張孝豐此人,并帶回縣衙審訊。張孝豐本一鄉(xiāng)民,見了縣太爺腿都發(fā)抖,板子還未挨屁股便全部招了出來:
原來,他從小沒有了娘,是他爹張老漢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好容易給他蓋了房娶了媳婦,不到半年,便聽他媳婦的話,不管張老漢了,讓張老漢自力更生?蓱z的張老漢住在院中的柴房里,夏天蚊子叮咬,冬天寒風刺骨。這一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圍著桌子吃團圓飯,唯有張老漢一人獨自蜷縮在柴房中。聽見兒子和兒媳嘻笑,想到自己又當爹、又當娘地把兒子拉扯大,蓋了房子,娶了媳婦,本以為可享天倫之樂,沒想到……眼中不由涌出辛酸的眼淚。
忽然從柴房外走進一白發(fā)白須老者,對他說:“走!和我去找這對不孝的狗男女!闭f著便要拉著張老漢出柴房,這時,只聽張老漢的兒媳在院里說:“今天八月十五,吃個團圓月餅吧!眱蓚老漢走出柴房一看,見其兒媳手中拿著月餅,正一塊一塊地掰開喂院中的狗,張老漢的兒子在一旁看著笑。
那老者看了大怒,指著張孝豐和其媳婦說:“你們這沒有良知的無恥之徒,既無孝心,又無仁義,我要讓此地三年大旱,餓死你們。除非讓官府將你們抓上綿山贖罪!”說完拉著張老漢走出院門便不見了。
張孝豐當時并沒有放到心上,沒想其父走后一直沒有回來,而且加之果真一直未下半點雪雨,心里不由慌了起來,自知惹怒神靈。今日縣太爺連夜提審,自然不敢隱瞞。真相大白,事關重大,孝義知縣不敢怠慢,將張孝豐夫婦押收縣牢后,便連夜趕往州府稟明太守。太守立即決定明日將張孝豐夫婦押往綿山,求龍王降雨救民。
次日,汾州太守帶領各縣官員百姓抬著太牢,衙役押著張孝豐夫婦,浩浩蕩蕩前往綿山祈雨。
張孝豐被穿透鎖骨,鎖上刑具,背負刑刀;其媳婦則背負荊杖。一路上悔恨難當。晴天白日,響雷閃電不停地在他夫婦二人頭上打轉,嚇得他們面無血色,不停求饒。眾官百姓見之無不稱奇,凡有在家不敬父母者見之無不心驚膽戰(zhàn)。眾官百姓不停地喊:“龍王爺,下大雨,下了大雨救萬民”就這樣一路上了綿山。
龍王廟的住持清鐸道長率道眾迎接太守及眾官,太守將事情原由告知道長。道長言去年八月十五,有一老漢來到龍王廟,說有一老者將其帶來,到了廟里便不見那老者了,故把他就安頓在廟里生活。待道長叫那老漢出來相認,竟果真是張孝豐的父親張老漢。
張孝豐夫婦二人悔恨不已,跪倒在地請張老漢回家,說以后一定好好孝順老人,以享天倫。張老漢悲喜交加,看到兒子、兒媳真心悔過,便答應了他們。
之后道長在龍池中請了神水,為眾人祈雨。果然,汾州地境一連數日大雨滂沱,百姓皆稱奇贊嘆,為感謝龍王降雨救災之恩,太守再次上山謝雨,并立謝雨碑以記之。
從此以后,便流傳下祈雨身負刀具,穿透鎖骨的習俗,民間稱之為“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