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6日電 《瞭望》周刊載文稱,由“大”圖“強”,是對于2010年外貿愿景最為準確和簡潔的概括。
總量達1.4萬億美元,規(guī)模位居全球排第三,直接提供8000多萬個就業(yè)崗位,相較于消費和投資,對外貿易可稱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頭號主力。然而,在成長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同時,簡單粗放的產業(yè)擴張模式在外貿領域也再次顯現(xiàn):從宏觀經濟的指標來看,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風險暗藏;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中國仍處低端,外貿發(fā)展的規(guī)模與效益并不對稱;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yè)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國民收益并不高;在多邊貿易體制中,中國的話語權還不十分有力;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們所處的位置仍較為被動。
2005年國際貿易領域關注度最高的就是中國紡織品出口,然而盤點全年,中國的紡織品雖實現(xiàn)了1150億美元的出口額,順差超過900億美元,但是,這些出口額是由200億件服裝和大量紡織品原料換來的,相當于給全球除中國外的每人做了3.7件衣服,而一件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平均售價不到4美元。
而在微薄的收益背后,開放的經濟態(tài)勢也增加了中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和需求,外貿依存度從開放之初的8%到如今直逼60%,無疑引起了對于中國外貿下一步發(fā)展?jié)摿εc空間的反思。
“‘十五’之前是外貿發(fā)動機的啟動階段,‘十一五’及今后更長一段時間,要使這臺發(fā)動機能夠保持穩(wěn)定、高效的運轉,并能夠帶動更多的動力機制”,全國政協(xié)委員、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zhí)N嶺稱,下一階段,外貿要轉型為綜合拉動器,“而不再是遙遙領先于經濟的增長”。
特別進入“十一五”之后,中國經濟與外部的聯(lián)系將會越來越緊密,中國要承擔大國責任和適應外部形勢,“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已刻不容緩”,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周可仁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