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上看過一則新聞,一位外出打工人員,在長途汽車站遭遇拉客,拉客人員在拉扯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身上帶有大量現(xiàn)金,于是將他劫掠一空并棄之荒野。這一事件已經具備搶劫的定罪標準,但因為事情發(fā)生在車站,發(fā)生在拉客中,不是在夜黑風高的晚上,不是在僻街陋巷,事先也沒預謀,于是,它被蒙上一層曖昧不清的色彩,報紙把它當作一件小糾紛,作為車站管理不善秩序混亂的一個事例,事后也沒見到司法介入。
作為普通人,我們對法律的認識,是和外科手術器具、重點實驗室一樣的,我們相信它锃亮、干凈、標準鮮明、毋庸置疑,拿起法律武器來,往什么地方一套,立刻都黑白分明,但很多時候,事情并非我們想的那樣。
張鈺錄像帶事件,就是又一個例子。當這個事件帶給我們的娛樂性漸漸被我們適應后,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這里面是有問題的,例如取證的合法性,當事人的隱私被公布的合法性,還例如,像寧財神所提出的,這事件是不是有組織賣淫、集體淫亂、傳播淫穢物品的嫌疑,盡管有精通法律的網友,隨后提出意見,認為“組織賣淫”提法不妥,所謂的“欺詐”是民事違法行為,也不能由刑法調整,等等,但我們隱隱感覺到,“法律”的皮膚,似乎張鈺觸了一下,盡管很癢,卻暫時沒個撓處。
也許因為,世界上的事,不都是那么锃亮、干凈、標準鮮明、毋庸置疑的,有時曖昧,有時模糊不清,就連我們是不是準備拿法律和那些去套、去規(guī)范人和事,也都是有選擇的,我們對娛樂圈的混亂早有心理準備,所以“法律”、“道德”在娛樂圈事件前,總是繞道而行,我們的認識也是有時效性的,二十年前,張鈺的事可以是死罪,二十年后,盡管相關的法律條文沒有大的變化,但她卻成為風頭人物,我們的認識也是功利的,在這個事件的娛樂功效前,我們的判決也暫時繞道而行。
不是法制不完善,法律條文不夠精細和無懈可擊,而是因為,法律、信仰,或許都只是我們锃亮、干凈、標準鮮明的一個寄托,只要相信它們在那里,就夠了,在人間的復雜紛繁的人和事面前,甚至在空氣、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下,所有的事,都有幾分曖昧不清。(韓松落)
來源: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