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央行3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3.50%。隨后,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也將在本周宣布利率決定。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美歐經濟復蘇之路仍充滿不確定性,這三大央行可能都將維持當前的貨幣政策不變,而三季度經濟仍在下行的英國央行或許還會進一步擴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規(guī)模。
澳大利亞央行再度加息
因迅速改善的經濟前景使進一步逐漸解除應急貨幣政策成為必要,澳大利亞央行3日再次做出加息決定。該行還表示,10月和11月的加息決定有助于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并確保經濟實現持續(xù)復蘇。這一言論促使部分分析師猜測,澳大利亞央行可能會在12月份會議上維持利率政策不變。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澳大利亞是唯一一個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未陷入衰退的主要經濟體,澳大利亞央行也是為數不多的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的央行之一。
市場預計澳大利亞央行將在6日公布的半年度評估報告中上調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預期,從而進一步表明未來穩(wěn)步收緊政策是正確的。就業(yè)市場的反彈跡象也為澳大利亞央行的進一步加息決定提供了支持。
據悉,在2008年美國銀行業(yè)瀕臨倒閉之際,澳大利亞央行開始緊急減息,累計減息425個基點。澳大利亞央行數月以來一直認為,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澳大利亞經濟滑坡勢頭較為溫和,這使得將利率維持在數十年低點的政策顯得不合時宜。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幾個月,將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收緊貨幣政策,特別是正在強勁復蘇的亞洲地區(qū)。日本央行10月30日就宣布將在預定期限終止商業(yè)票據以及企業(yè)債券的購買計劃,可被視為收緊貨幣政策的前奏。印度也已開始采取初步行動,抽離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該國央行近日要求本土銀行提高準備金率,為明年初的加息掃清道路。預計在未來幾個月,韓國也將收緊貨幣政策。
美聯儲或考慮撤銷寬松立場
當地時間3日至4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將舉行議息會議,預計將維持0至0.25%的基準利率不變,但可能調整會后聲明的措辭,市場將把會后聲明解讀為通往最終升息之路的第一步。
雖然美國第三季度GDP增長3.5%,但多數美聯儲官員預計經濟復蘇速度會比較緩慢。第三季度GDP快速回升主要得益于政府推出的“舊車換現金”等刺激計劃,經濟的內生動能還沒有被激發(fā)起來。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消費開支出現了5個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占美國經濟比重達七成的個人消費依然不振。因此,美聯儲目前不太可能改變寬松貨幣政策。
加拿大國民銀行外匯交易主管杰克·施皮茨表示,即使美聯儲本次不改變利率,某種程度上美聯儲也將開始考慮撤銷貨幣寬松立場。他還指出,若會后聲明措辭出現一些微小的改變,從而反映出美聯儲轉變立場的傾向,則美元將受益。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紐約聯儲貨幣政策咨詢委員會成員邁克爾·伍德福德也認為,美聯儲可能會放棄“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利率維持在低位”的措辭。這句話從2008年年末以來一直出現在美聯儲的會后聲明中。
不過,也有分析師指出,美聯儲會后聲明的措辭料無大變。美聯儲不會在失業(yè)率仍處9.8%、通脹與通脹預期都不高時,突然暗示或明示將會收緊貨幣政策,因為一旦出錯,過早收緊,經濟會再次下滑,白白斷送了得來的復蘇機會,對美聯儲以至奧巴馬政府都有嚴重的政治后果。巴克萊分析師認為,若美聯儲在聲明中改變“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措辭,市場可能預計其更早做出政策轉變。這家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們預計美聯儲不愿看到這種情形發(fā)生,除非其更加確定需要這樣做”。
目前美國多數銀行分析人士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年中才會開始升息,利率期貨市場的數據則顯示,交易人士預計美聯儲將在明年初開始升息。但今年內維持0至0.25%的低利率已是多方共識。
英國有望擴大量化寬松規(guī)模
分析師預計,歐洲央行將不會改變利率水平,但可能會考慮解除部分緊急應對措施。德國央行行長兼歐洲中央銀行執(zhí)委阿克塞爾·韋伯10月29日表示,由于金融市場已開始穩(wěn)定,歐洲央行可能于明年率先停止期限為12個月的再融資操作。他還暗示,利率上升會遲于流動性回收。
韋伯表示,歐洲央行應逐步退出去年開始實施的非常規(guī)政策,不過其中一些措施可能仍將維持一段時間。他指出,銀行應對央行的退出政策有充分準備,流動性的回收很可能在明年發(fā)揮重要作用。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英國央行同樣不會做出改變利率的決議,但投資者將關注英國央行是否會擴大其資產購買計劃。與美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3.5%截然不同的是,同期英國經濟下滑0.4%,至此英國經濟已經連續(xù)萎縮6個季度,創(chuàng)下歷史最長衰退時間記錄。由此可見,英國經濟的復蘇之路將緩慢而漫長。
日前公布的一項對倫敦金融城經濟學家調查結果顯示,2/3的經濟學家預計,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將在本周的利率會議上投票決定擴大1750億英鎊的量化寬松計劃,擴大幅度將至少為250億英鎊。(肖瑩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