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雖然近幾個月來CPI和PPI連續(xù)為負值,但大多數(shù)老百姓仍切身感受到了由物價結構性上漲引起日常生活成本上升的煩惱與壓力,特別是擔憂潛在的通脹是否還會“卷土重來”。
眼下,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及公共品價格出現(xiàn)了上漲或正在醞釀漲價的新趨勢。例如,上海市出租車運價從本月11日起開始調整,調價后平均每車次提價幅度在10%左右。在負值CPI的市場背景下,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形成有關部門的一種“習慣”?這多少有點讓人擔憂,這一價格上漲鏈條一旦啟動,勢必就會引起潛在的通脹風險。
在筆者看來,當前我國面臨的潛在通脹風險,首先表現(xiàn)為物價的結構性上漲。鑒于衡量通脹壓力的物價指數(shù)CPI和PPI已連續(xù)幾個月為負值,很多人據(jù)此認為,目前我國還處在通縮時期,通脹離我們還很遠。但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卻讓大多數(shù)老百姓感受到了物價上漲對日常生活成本增加的煩惱與壓力。
就以近期雞蛋、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為例,豬肉價格連續(xù)上漲,且累計漲幅曾一度達到15.8%,雞蛋價格也連續(xù)數(shù)周上漲。雖然有關方面出面解釋說,肉蛋價格上漲是正常的恢復性上漲,不會導致通脹。但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卻是透過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變化來感受物價的上漲。根據(jù)中國人民銀行5月份的一項城鎮(zhèn)儲戶問卷調查顯示,超過40%的居民認為目前物價很高,難以接受。這個比例已接近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時期物價不斷上漲高峰時水平。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盡管食品價格所占CPI權重高達33%,但食品價格仍然無法及時、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中整體食品價格的波動;另一方面,住房、醫(yī)療和教育價格權重加起來才27%左右,但后三項的消費支出要明顯高于食品的支出。這樣,由于CPI構成中八大類商品權重設置的不合理或結構性失衡,當糧食、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引起CPI上漲時,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CPI失真”問題。所以,盡管目前CPI仍表現(xiàn)為負值,但CPI的結構性失衡導致了CPI的低估,恰恰被低估的部分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但又無法在CPI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這就有了為何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實際感受要比CPI數(shù)據(jù)來得更為強烈一些,這也成為人們擔憂通脹是否會再來的重要理由之一。
不過,導致潛在通脹風險的真正危險在于:一些研究者(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對CPI、PPI的數(shù)據(jù)存在著“誤解”,或者說忽視了CPI、PPI數(shù)據(jù)的“時滯”效應,這是導致潛在通脹風險的真正隱患。一方面,部分研究者無視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已對老百姓日常生活構成了較大壓力,卻依然緊盯住今年上半年CPI和PPI連續(xù)6個月出現(xiàn)負增長這一事實。據(jù)此,從理論上判定當前中國有陷入通縮之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借CPI和PPI正處于負值的“時滯”之機乘機對一些公共品或準公共品進行漲價,例如近兩個月以來上海、天津、沈陽和廣州等地上調水價。
可以預見的是,當對一些公共品或準公共品價格的漲價行為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一種習慣時,這無疑將會對潛在的通脹風險“拐點”產(chǎn)生放大的效應,并對未來通脹的形成起到負面的推動作用。因為,原來預期年內物價走勢仍可能會處于下降通道、未來CPI的“由負轉正”的可能性并不大,再加上經(jīng)濟刺激政策的推動,由此造成了今年以來我國貨幣信貸出現(xiàn)“井噴”。當貨幣信貸的高增長與未來的CPI可能“轉正”相互碰撞時,那時我們可能離通脹已經(jīng)為期不遠了。當然,這是從中期的角度來觀察未來通脹問題的。
此外,目前的食品價格上漲已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新的漲價因素如居住類價格和能源價格是否會接下來跟著一起上漲呢?還有,美元貶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壓力是否會通過PPI傳遞給CPI呢?這些問題對于老百姓來講也許有些復雜,但如果真的發(fā)生了的話,那么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將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通脹的預期,而是實實在在要與通脹為伴了。
當然,眼下老百姓感受到的物價上漲,還不完全等同于通脹壓力,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將CPI和PPI等物價指數(shù)等同于通脹。但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老百姓從失真的CPI中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卻是真實的。從某種角度分析,透過老百姓的菜籃子,可以讀出CPI上漲的先行信號。(潘正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