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9年的黃金周休假制度即將進行重大調整。近日,國家旅游局新聞處負責人證實,黃金周休假調整方案已基本完成,擬于本周五(11月9日)公布并征求社會意見。據參與方案制定的專家透露,目前方案中最大的變化是“五一”黃金周法定假日從過去的3天變?yōu)?天,勻出的假期給傳統(tǒng)節(jié)日,保留“十一”黃金周不變;春節(jié)黃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此外,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各放假1天。(11月8日《新京報》)
從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黃金周休假制度的重新調整,本身正是回應型立法的典型體現。這些年來,對于這個全國全民集中休假的黃金周制度,社會上一直存在著較為激烈的爭議意見。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各種現實弊端的充分暴露,那種明確反對并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主流而響亮。而有關方面能積極正視社會民意,及時調整休假制度,這本身顯然是立法機關以人為本、積極回應社會民意的表現。
由于黃金周休假制度的變革直接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切實利益,消息被媒體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較為激烈的社會爭議。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和此前要求制度變革的聲音占主流不一樣的是,如今反對、質疑的意見似乎更為集中。比如有評論就明確認為,取消黃金周是對民意的顛覆。任何一種關系到諸多目標群體的制度性改革,必然會因為目標群體本身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意見,這本身其實無可厚非。但這其中有那么一些所謂的反對和質疑,卻有葉公好龍的嫌疑。
在黃金周休假制度還沒有做出正式調整時,由于這其中經常存在人滿為患、交通梗阻、旅游景點接待能力超負荷等諸多現實難題,很多人總是希望能盡快變革這種集中休假的制度。同時,每次過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也都會不斷有人提出端午、中秋、除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應該放假,以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而在社會輿論的不斷呼吁下,“龍”終于有望來了:先是國務院法制辦公開向社會征求帶薪休假制度的意見,以解決這其中的權利落實問題;后是充分綜合、平衡了社會上各界的意見,制定了這樣一個化整為零的方案。遺憾的是,當制度變革真的即將到來之時,很多此前曾要求制度變革的人,卻要么因為對過去8年生活的過度習慣,要么僅僅因為對新生事物存在一種想當然的排斥和反對,而紛紛發(fā)出了反對和質疑的聲音,甚至從根本上否認改革的必要性。此情此景,和人們所熟悉的葉公好龍這一成語故事,實在是太過相似。
應該承認,黃金周休假制度本身確實還存在諸多尚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資本相對強勢的現實格局下,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避免帶薪休假制度被那種過于市場化的考核制度架空,以確保廣大民眾有休息的權利。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正是在對以往行為習慣和制度程序不斷超越、變革的過程中實現的;人們完全不必因為其中的某些小問題,或僅僅因為自己的一些思維和心理的惰性,而想當然地對新生事物進行排斥和否定。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新調整黃金周休假制度固然需要加倍謹慎和細致,但顯然也需要人們更多地拋棄那種葉公好龍的心態(tài),營造一種更加有利于制度改革的良好社會氛圍。(阮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