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視劇市場是一個名著翻拍年,從春節(jié)期間播出的浙版《西游記》,到新版《三國演義》、《茶館》、《紅樓夢》,還有即將播出的張紀中版《西游記》、《水滸傳》。這些劇作無一例外都引起大量爭議,觀眾不滿,覺得導演糟改經典。導演委屈,覺得觀眾雞蛋里挑骨頭。這里面究竟誰是誰非?還是說根本就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亂賬?
做戲還是作秀?
中國的導演改編名著90%還是很嚴肅的,大方向不變,無論誰拍《西游記》,都是師徒四個加一匹馬,沒人敢弄成師徒七個,那就成了《加里森敢死隊》了。也沒人敢給每人找個女友,“夫妻雙雙取經回”?纯春萌R塢把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拍成了皮衣、皮褲、馬靴,每人一哈雷大摩托,為了朱麗葉而開槍殺人。日本人讓宮澤理惠演唐僧,沙和尚變成了一個戴單片眼鏡的高級知識分子,八戒成了拈花惹草的美少男。觀眾其實應該慶幸,我們的影視人還沒有前衛(wèi)到這個地步。大多數觀眾質疑的首先是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你究竟是懷著一顆何樣的心來改編名著?因為現在很多人是把名著當成了一種商品,用叫賣的方式吸引關注和投資,比如《水滸傳》的劇本還沒影兒,就開始了“全球搜將”的作秀,“全中國”都已經不過癮了,開始“全球”了,如果霍金先生成了《水滸》的名譽顧問,那就“全宇宙”了。難道我們的《水滸傳》真的已經享譽全世界了嗎?用得著上外國去找宋江、林沖嗎?或者想用奧尼爾演李逵,2米13的個兒,殺官軍之前先來個風車大灌籃?戲拍得好不好是個水平問題,但是炒作、作秀,可就是個態(tài)度問題。改編名著需要有虔誠之心和文藝之心,而出品人、制片人、導演們太迫切地把自己的功利之心暴露無遺,讓觀眾感受不到他們的真誠,所以質疑之聲此起彼伏。
導演們呢?也有苦衷,真誠不能當飯吃。記得有導演跟我倒過苦水:我也想半年就拍十集,瞄著《圍城》的路子做一個經典。我也想用半年培訓演員,照著“紅樓”的模式給大家驚喜。演員的片酬在漲,電視劇的利潤在降,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言下之意就是不作秀不來錢,這個圈子就是“無兄弟,不作秀”。既然這樣,也就別怪觀眾們板兒磚無數了,有板兒磚總比連板兒磚都沒有的強。
有譜還是沒譜?
名著有群眾基礎,有品牌效應,投資不會少,收視不會差,所以跑馬圈地,先占上再說!度龂窂年惣伊值介Z建剛,再到高希希,莫名其妙地換著導演玩兒;《水滸》也是吳子牛變成鞠覺亮;《紅樓夢》從胡玫變成李少紅。就數《西游記》穩(wěn)定,維持著張紀中一貫的水準。連誰做掌門人都沒想好,就開始籌備一部大制作,是不是有點太兒戲了?有譜兒沒譜兒啊。拍完播了,沒譜兒的事就更多了,《赤壁》里曹操一句“別鬧了”就開始讓人擔心《三國》,果不其然,雷聲不斷,聽著劉備義正詞嚴地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知道顧炎武先生是個抄襲犯,剽竊人家皇叔的名言,之后就很害怕劉備、曹操再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憂而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之類的時空穿越名言。都說文藝作品是遺憾的藝術,但是有些遺憾還是可以避免的吧。
高希希導演對于《三國》的解釋很有意思,他說臺詞問題是有意為之,想用口語化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而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話雖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說的,但是類似的話之前別人就沒說過?這個解釋讓人很無語,只能說想必導演也是盡力了,有時候被逼得沒轍了,也只能強詞奪理了。
熟張還是生張?
打麻將到了緊要關頭,要觀察已經打了什么牌,哪種花色打得少,爭取打熟張,自己無望和,也別給他人做嫁衣。一朝天子一朝臣,各村都有自己的地道,每個導演也都有自個兒的隊伍,比如李少紅導演用歸亞蕾演王夫人,歸亞蕾的氣場和做派,姚笛根本沒法比,兩人一出場,總覺得王熙鳳在王夫人面前怯生生的,一點潑辣勁兒沒有。高希希堅持帶著空政的這些戰(zhàn)友拍戲,像沙溢、于和偉,一開始讓白展堂演趙云,真是驚出我等一身冷汗,這就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子龍嗎?贏得胡可還行,贏得戰(zhàn)爭,還是算了吧。好在高導也明白了,改成演孫策了。吳子牛導演當初壯志在我胸,導《水滸》時力薦愛將聶遠,后來吳導黯然離場,改導《新四軍女戰(zhàn)士》了,聶遠也就棄《水滸》而投《西游》。
導演也是人,誰還沒有個沾親帶故的,關鍵時刻熟張比生張聽話、好使,所以觀眾老在抱怨,為什么老是這幾個,干嗎用他。窟@得替導演們說句好話,一是內地就這么多演員,能演戲的不少,會演戲的不多。再者說咱們得公平,TVB劇集里的人扒拉來、扒拉去就那么幾塊料,您怎么不嫌煩呢,香港同胞在藝術上也得用同一個標準要求吧。二是導演也身不由己,比如張紀中的武俠劇都是華誼投資,演員是鄧超、安以軒、黃曉明、胡可們,那天經地義。人家老板投了上千萬,連一個女演員都定不了,人家干嗎呢?以后人家怎么跟好朋友交代啊,這么些年忍辱負重地陪著也不容易。
最后,其實無論觀眾、導演都應該和諧,溝通為上,畢竟《紅樓》、《三國》再有爭議,有一點不容置疑,在這個快餐文字流行的年代,他們用劇作吸引了人們去重新閱讀、了解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一部《紅樓夢》播出,有多少人去買書來讀,有多少人為高鶚續(xù)作而爭論,有多少人為霍國玲、劉心武的另類解讀而拍手。僅此一點,李少紅們功德無量,至少她沒去拍《紅問號》,沒去拍《一起來看流星雨》。
晨報記者 劉鵬云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