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號音樂倉庫》的“出走”與回歸 讓音樂走向生活深處
中新網(wǎng)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高凱)《17號音樂倉庫》第三季于近期播出,不論是開頭走上街頭進行實驗演出,還是兩次“音樂實驗”——在書店為每一本書帶來一首“OST”、在游樂場和“長大了的小朋友”去回憶并感懷成長,都在音樂與更多生活場景的觸達中,讓觀眾以通感的形式獲得打開音樂的更多維度。
《17號音樂倉庫》第三季,倉庫好友們走出了前兩季的倉庫大本營,來到更豐富的生活場景下,形式上的“出走”,嘗試對音樂熱愛與表達的進一步回歸,將歌聲輸送到更多生活場景中。
不論是開場的實驗性舞臺,挑戰(zhàn)“給所有不認識我的人”觀察音樂能否感染更多普通人;還是創(chuàng)作盲盒主題曲,在不同音樂平臺上以能否激發(fā)觀眾共鳴和評論作為標準進行考核,節(jié)目提煉了一種更極致的音樂審美,即只有能夠走進人心里的、能夠獲得更多聽眾喜愛的,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也是當下市場真正需要的好音樂。
當希林娜依·高在俯瞰城市的“城市之巔”、白舉綱在煙火氣十足的菜市場、胡夏在湖光蘆葦之間分別唱響自己的創(chuàng)作,用音樂與城市繁華、與人間煙火、與萬物和春風致意,《17號音樂倉庫》通過對更多生活場景的解鎖,用音樂詮釋不同的生活方式,更讓音樂在這樣的設計下實現(xiàn)了更多對“生活”的捕捉。

節(jié)目中,白舉綱帶來來自外賣員的一首小詩《呼喊母親》,用一首《是我》表達著每個都市奔跑者內(nèi)心的柔軟;南拳媽媽會回憶年輕的時候創(chuàng)作《再見小時候》,感慨那些“自以為長大了”的時光,并期待著到60歲再唱這首歌的感覺。不難感知,在其中,音樂正在尋回對觀眾的吸引和治愈,并通過對“生活”的映射打開全新的能量。
在離觀眾更近的地方,真誠的音樂表達和內(nèi)容創(chuàng)作,會獲得觀眾的掌聲回饋,并實現(xiàn)更廣泛的同頻共振。唯有尊重生活,才是尊重音樂、尊重內(nèi)容的底層邏輯。
多年來,音樂綜藝過剩的產(chǎn)能已經(jīng)持續(xù)加劇市場鈍感,如何打開當代人對音綜的喜愛和認同,破題行業(yè)同質(zhì)化是行業(yè)的難點。對此,走過三季的《17號音樂倉庫》的此番嘗試,被認為或許頗為有益。通過和生活的相遇、與觀眾的真實體驗共鳴,在這個每天誕生超10萬首歌的時代,讓觀眾能夠記住一批好歌,從而實現(xiàn)音樂綜藝助力行業(yè)推歌、推人的能效;通過對音樂行業(yè)的助力,音樂綜藝也得以進一步實現(xiàn)自身價值。(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8日 16:41:27
- 2025年04月08日 16:12:53
- 2025年04月08日 15:37:19
- 2025年04月08日 11:23:57
- 2025年04月08日 09: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