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南海一號”入住的“水晶宮”開始封館,南墻開始建造,澆鑄鋼梁。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南墻的建設工期需要兩個月左右!八m”南墻面向大海,高二十米,寬四十米,與其他三面墻一樣,南墻上部也有觀光走廊,游客可通過觀光走廊上的透明亞克力膠板觀看“南海一號”。南墻建好后,“水晶宮”馬上就可以引灌海水至十二米深,注入“水晶宮”的海水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等,都將與“南海一號”沉沒后的海域環(huán)境相同。 中新社發(fā) 索有為 攝
|
中新網(wǎng)1月29日電 香港《文匯報》1月29日發(fā)表文章說,“南海一號”的打撈不但為中國經(jīng)濟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更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摘錄如下:
歷史和海洋,兩者都給人深邃而神秘的感覺,而當歷史沉沒于海洋之中的時候,更加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浩瀚的海洋,曾帶給人們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提供便利也造成困難,人們在歷史的長河與廣袤無垠、風云變幻的海洋共處,譜寫出一幕幕或悲或喜的篇章。如今,在中國考古工作者近二十年的努力之下,中國海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被掀開一角,當它緩緩從海中升起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匯集到了它的身上,它就是宋代沉船“南海一號”。
根據(jù)“南海一號”上打撈出的錢幣中年代最晚的南宋錢幣,可以判斷這是一條南宋沉船。船艙內(nèi)保存了6-8萬件文物,初步判定其性質為遠洋貿(mào)易商船。這條商船從發(fā)現(xiàn)到打撈出水,帶給中國乃至世界巨大的震撼。首先是“南海一號”沉沒于海底800多年,船體卻保存得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相對比較堅硬,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關于造船的原料,有學者認為是馬尾松。根據(jù)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種樹木多見于南中國地區(qū),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是中國制造船只的重要木料。這樣完整的宋代船只標本是首次在中國海域發(fā)現(xiàn),為全面了解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其次,船上運載的船貨和生活艙出現(xiàn)的各類文物,對于研究中國宋代海外貿(mào)易提供了重要線索。這類滿載中國陶瓷的沉船在世界其它海域也曾有發(fā)現(xiàn),例如著名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彭加山島附近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以及韓國出水的新安海底沉船,都曾經(jīng)出過數(shù)以萬計的中國瓷器。這次打撈的“南海一號”,從年代上看,排在黑石號和新安沉船之間,從出水海域看,接近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很好地彌補了研究資料上的缺環(huán)。
另外,從船貨的種類來看,船上的商品主要是中國瓷器,產(chǎn)地有江西景德鎮(zhèn)、浙江以及福建等多個瓷器窯口。這些瓷器應該是從中國某港口(可能是泉州或明州(今寧波)港),銷往海外進行遠洋貿(mào)易的。據(jù)史書記載,在中國瓷器沒有傳入東南亞的時候,流眉國(今馬來半島)“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敝袊善鞯妮斎敫淖兞水?shù)厝说纳盍晳T,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樣大規(guī)模的瓷器船貨出水,充分印證了史書上關于中國陶瓷外銷規(guī)模的記載。
除了船貨之外,“南海一號”的生活艙還出水了精美的金器、鐵器以及船上生活所用的陶罐等,有人就此推測“南海Ⅰ號”的主人是富有的商人。大小不等的陶罐應為船上的生活用具,用來盛放水和酒的,宋代文獻中就曾記載,遠洋途中船員們飲酒消遣,可以驅寒和緩解疲勞。這些文物的出現(xiàn),為復原當時遠洋航行中的生活情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南海一號”的打撈不但為中國經(jīng)濟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更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海底古沉船的打撈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在西方世界,卻是冒險家和航海者非常熱衷的活動。這些人執(zhí)著地徘徊于歷史重要航線上,不斷探尋淹沒于海底的寶藏。由于相關法律界定得比較模糊,因此海上探寶造就了不少一夜暴富的傳奇。如1985年,英國人哈徹在南中國海打撈了大批明末清初瓷器,在荷蘭拍得兩千萬美元的高價;1999年,他食髓知味,又在南中國海打撈出清代晚期“泰興號”沉船,打撈出數(shù)萬件白瓷以及紫砂壺等精美陶瓷制品。這些瓷器重見天日固然是件好事,但以商業(yè)利益為前提的打撈活動,對于這些寶貴的歷史遺跡遺物無疑是一種無可挽回的破壞,令人扼腕。
中國考古界很早就開始關注中國海域的沉船遺跡,但中國的海岸線漫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沉船超過2000艘,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探索起步很晚。以“南海一號”為例,早在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的時候,就已發(fā)現(xiàn)這艘巨大的宋代商船,打撈起200多件瓷器文物標本。但在之后的十多年中,由于人力物力資源的限制,一直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考察和打撈工作,直至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才聯(lián)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專業(yè)考察隊伍,經(jīng)過多次實地勘查,充分借鑒了國外的經(jīng)驗,最后確定了整體打撈、興建博物館“水晶宮”的全套方案,為沉船的后續(xù)研究、保護以及對外展覽工作提供了空間,無論在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推動學術研究方面都可以一一兼顧。這一工程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創(chuàng)舉,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隊伍的發(fā)展,標志中國專業(yè)古沉船打撈團隊的成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海底寶藏可以重見天日,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yè)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范夢園)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