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全國人民準備央視春晚小品之前,趙本山率先為家鄉(xiāng)人民“烹調”好了遼寧衛(wèi)視春晚小品節(jié)目,這個名為《過年了》的小品在彩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葷段子,媒體報道后,一些網友發(fā)表觀點,認為臺詞“通俗過頭就是粗俗”,“小品的內容不適合趙本山的身份”,還有人表示“希望趙老師在央視春晚上的小品不要這樣”。
《過年了》中出現的葷段子究竟是通俗還是粗俗,要分放在哪種情景之下。在幾十人的小劇場,這是約定俗成的“通俗”,而一旦上了收視群體較為廣泛的電視臺,被認定為“粗俗”是避免不了的。遼寧衛(wèi)視是一臺各地都能收看到的衛(wèi)星電視,在春節(jié)晚會這樣重要的節(jié)目上,小品在選題乃至用詞上都需要有所斟酌,不能一味為了突出“笑”果而不計后果——畢竟全國觀眾對文藝作品中的“葷口”接受程度不一樣。
在二人轉小品由“葷口”向“凈口”轉化的過程中,趙本山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個人物。他不僅幫助二人轉走出東北,使一個地方文藝品種,變成了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更是為其注入了詼諧和諷刺元素,這些元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時代感很強,在實現娛樂目的同時,對百姓如鯁在喉的社會不良現象,也不乏一針見血的批判,促進了二人轉小品往一個更適宜大眾的健康方向發(fā)展。
所以說,作為二人轉小品的推廣者和代言人,有著“小品王”之稱的趙本山,對于通俗與粗俗的分寸,理所當然應該有著精確的掌握。但事實并非如此,趙本山小品的“進化”并不代表二人轉小品的整體轉變,在民間,二人轉小品粗俗的調侃和帶有色情意味的臺詞仍屢見不鮮。幾年前,因徒弟在央視表演的二人轉小品節(jié)目格調不高,被主持人當場叫停,趙本山曾當場對央視提出抗議,惹出了一場風波。對于徒弟的袒護,不同場合對于二人轉小品“葷口”的寬容態(tài)度,其實都表明了,趙本山在潛意識中,仍然將傳統(tǒng)二人轉小品中的“葷口”,當做了這門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自然是空間放得越開越好,但對于播出平臺或晚會節(jié)目審查者而言,如何在節(jié)目與觀眾之間尋找平衡,成了一個難題。這次趙本山在遼寧衛(wèi)視春晚的這個小品,其實就是創(chuàng)作者對小品創(chuàng)作底線的一次試探,但激起的批評聲音,也說明在大眾傳播范圍內,還是有著一些不能觸碰的禁忌。這不單單是對于小品的苛求,其他藝術形式對于大眾標準的挑戰(zhàn),也均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央視春晚有著嚴格的6次審查制度,《過年了》中的葷段子,任何一句都絕對不可能出現在央視春晚上,但這并不妨礙,每年趙本山的小品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節(jié)目,也由此可見,葷口的被過濾,對小品的精彩程度影響并不大,或者說,壓根兒就沒有任何影響。
“小品的內容不適合趙本山的身份”,這也是網民對《過年了》最為中肯的一句批評。趙本山是二人轉小品創(chuàng)作的風向標,他的表演,幾乎就是二人轉小品的“行業(yè)標準”。為了不讓二人轉重新走上靠粗俗嘩眾取寵的老路,趙本山不應該帶這個頭。再者,由于近些年在影視方面頗有斬獲,趙本山已經成了“人民笑星”,一些諸如人大代表之類的社會職務在身,也使得其公眾形象不僅僅局限于一名小品演員。
近日,趙本山更是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候選名單,成了鐵嶺二人轉藝術的傳承人代表,這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趙本山在自己的小品中,如果只單純強調娛樂性,不能夠維護二人轉的藝術性,為二人轉復興之后的繁榮再做貢獻的話,那么他是否有資格擔任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值得懷疑。(韓浩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