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評:《南京!南京》是警示,還是屈辱展示?
彭永
我不是個電影迷,從不熱衷于什么首映式;但我也不是電影盲,在電視充斥生活的年代對電影完全隔絕,通常在所謂的大片上演一段時間后我再進電影院。在看到近段時間廣受吹捧的《南京!南京》之前,我一直對國產電影心存一種寬慰的心情,盡管有恨鐵不成剛的感覺,但總體上感覺是在進步之中。但是,看到《南京!南京》這部“大片”之后,一種離奇的憤怒讓我如鯁在喉,不說出來實在憋得慌。
首先亮出我的觀點——這是一部垃圾得不能再垃圾的爛片。在我剛進場的時候,我覺得這可能是戰(zhàn)爭題材中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片子。當看到第50分鐘我憤而退場的時候,我已抑制不住自己的離奇憤怒——不是對侵華日軍蹂躪中國人罪行的憤怒,而是對這部電影敘事方法、拍攝手段、表達主題的憤怒。我看到的只是屈辱,而沒有看到應有的抗爭;震撼我的是對日本武備精神的頌揚,卻沒有看到對戰(zhàn)爭罪惡的鞭撻;我看到的是導演扭曲的內心世界,而沒有看到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良知。由于我只是看到50分鐘,我只能“斷章取義”地用50分鐘時間來反映我的觀后感。
這是一部主題“不知所云”的電影。我不知道所謂的新銳導演陸川想表達什么樣的主題,是呼吁國人不忘記這段國恥,激起國人的愛國熱情,還是頌揚侵華日軍的赫赫戰(zhàn)功,替小泉們一直夢寐以求地陰魂不散的日本軍國主義精神張目。在這部片子里,我看到被俘的中國軍人只是象豬狗一樣地任日軍屠殺,而被屠殺的人卻出奇的平靜,不作任何的抗爭。只是到中國俘虜被殺到最后時,由劉燁扮演的一群中國守軍才“挺拔”起脊梁走向日軍為他們設好的刑場,極為怪異地迸發(fā)出“中國不會亡”的吶喊。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沒有看到應當激發(fā)國人骨子里抽冷氣的亡國之痛,看到的只是對日本武功的頌揚;我沒有看到中國守軍無可奈何的被俘,而是貪生怕死的懦弱表現。這豈止是在歪曲一段歷史,更是對作奮勇抗爭之人的侮辱。
這是一部視野“匪夷所思”的電影。據說,為了把電影表達得更為逼真,這部電影請了日本人來扮演侵華日軍,特別是以片中的日軍“角川”的眼睛來看待這場戰(zhàn)爭。在描述日軍時,導演很慷慨地使用了“人性”的視角,把日軍在“誤殺”掩藏在難民營門窗后的中國婦女的愧疚表現得很充分。特別是不忘“床戲”的大膽尺寸表演,在一大截以活埋、驅趕入江、火燒、掃射中國俘虜之后,充滿溫情地來刻畫處男“角川”和日本慰安婦的床上激情戲。這是在歌頌人性的偉大嗎,為什么沒有把中國人遇難前的恐懼、絕望、驚悚刻畫出來,好象中國人在遇難前就想無知的牲畜一樣任意宰割;為什么對日本的慰安婦用如此溫情的手法來表達,竟然在這樣的場合中還大書特書日本人的性愛,甚至把日本的慰安婦的行為也表現得是她們自愿為國“捐軀”。
這是一部場景“頗為怪異”的電影。我不知道導演陸川在選擇場景來表達他的“思想”的時候,是不是有異想天開的愛好。一是南京城孫中山銅像被日軍推倒,是不是受伊拉克戰(zhàn)爭中美軍進入巴格達后推到薩達姆銅像的啟示。史學家已經證實,當時日軍從占領南京到戰(zhàn)敗,對孫中山銅像及中山陵都沒有動過;一是日軍“角川”使用現在才普遍使用的“安全套”,把一個雙手沾滿了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竟然刻畫得如此溫情脈脈;一個乳臭未干的半大小子在戰(zhàn)爭中的剛毅、堅定,和大批中國軍人的懦弱、怕死,這種對照式的表述,是不是想表達“重振山河待后生”的寓意呢?
筆者實在沒有勇氣再看到第51分鐘之后的情節(jié),對這部“大片”只能表達我這樣的“觀后感”。據說,這部電影上映后票房成績不錯,陸川成為大陸第五個票房過萬億的導演,有關部門還把《南京!南京》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電影名錄。這可真是咄咄逼人的怪事,究竟是我們國人的頭腦出現了問題,還是我們的電影人出現了偏差,不得而知。據說當年陸川就是靠拍揭露中國人陰暗面的《孔雀》獲得柏林銀熊獎的吧。
一言以蔽之,這部電影的動機實在讓人懷疑,是在干一件讓國人痛、日本人快的蠢事,是無良導演和制片商拍出這樣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的不肖之舉。當年的《屠城血證》、《南京大屠殺》都給人深刻的警示教育,但是,在《南京!南京》里我看不出來,看到的是在頌揚侵華日軍的武功和對中國人屈辱的重現,就象把自家的屈辱再翻出來讓人指指點點一樣。
如果陸川導演看到了我的言論,請站出來和我對質:你究竟是在作警示教育,還是作屈辱展示?!
(轉載此文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