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消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8時50分左右在北京301醫(yī)院病逝。季羨林簡介: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中新社發(fā) 賴祖銘 攝
季老身后,“大師”何堪?
徐鋒
在這個喧囂浮華的時代,貨真價實、堅守學術良知的大師正在成為大熊貓,季老以他光潔的靈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業(yè)”,能否感動中國的學術界?
公元2009年7月11日晨,一代宗師季羨林,因心臟病突發(fā),遽然辭世,享年98歲。以季老的高壽,聽到他駕鶴西行的消息,雖屬意料之中,卻依舊令人痛心惋惜。
大師已逝,風范長存。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個被他用畢生心血打磨得異常光亮的、名副其實的“大師”銘牌。這一銘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學、歷史學、東方學、佛學等諸多領域皆創(chuàng)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學態(tài)度、處世品德方面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為上;大師者,有大德者也,以“德”為先。不管是細覽他的文字還是他的一生,季老留給世人的,更多是一介書生的形象,隨和、清朗、睿智、平實……而其中最令人欽佩的,自是他的那份清醒與真誠。在他晚年公開發(fā)行的《病榻雜記》中,季羨林“婉拒”了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并說:“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倍谒摹都玖w林自選集》中,對一些有著“歷史問題”的舊日文章,他也毫不加以刪改,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這讓我們想到另一位讓人尊敬的老人——巴金,在其晚年的《隨想錄》中,勇于擠出“不曾愈合的傷口流出來的膿血”,以筆為手術刀,無情解剖自己在荒唐十年里“曾經由人變獸”的往事。真正的大師,為了大義、大道、大德,不憚于直面小我的“污點”,不憚于袒露小我的傷痕。正因這種真,這種摯,這種誠,這種坦然與自省,讓“大師”的銘牌更顯光潔和澄凈。在真正的大師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學之道,實乃為人之道。
然而,在一些被尊為“大師”者那里,卻儼然“大道既隱”。他們眼中,名與利、錢與權占了上風,大義、大道、大德成了可有可無之物,“為人師表”成了表面文章。在這個喧囂浮華的時代,貨真價實、堅守學術良知的大師正在成為大熊貓,而欺世盜名、裝腔作勢、熱衷炒作的“大師”卻粉墨登場、層出不窮。一些所謂大師,登高一呼,不是為了學術良知、時代精神、公眾福祉,而是為了抄個登頂的終南捷徑、圖個金燦燦的“注意力經濟”。有的“大師”忙于自身造神,對歷史污點問題卻心虛不已、閉口不提;有的“大師”樂于策劃和曝光,其學術態(tài)度和成就卻愧對“大師”二字,更在“捐款門”上徘徊歧路、不知所云……可惜,他們自己“浮云遮望眼”,陶醉于鎂光燈下,公眾的眼睛卻是雪亮的,一眼就看穿了“大師”們堂皇言行后面的那個“小”字。
大師者,既源于自身稟賦,亦有賴于其生長土壤。最近,約50%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邊的學術不端現象很普遍,有相當比例的人對此表示出“寬容”,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數據。我們不敢幻想,在如此之低的學術道德底線上,能再培育出多少像季老、巴老這樣的人格和學術比翼齊飛的真正大師。曾經感動中國的季羨林老人,以他光潔的靈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業(yè)”,能否感動中國的學術界?答案無人知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