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9時,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yī)院辭世,享年98歲。(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fā) 張學軍 攝
季羨林先生過世后,本以為圍著季先生的那些喧囂,會暫時消停一段時間,這是中國喪葬之禮的基本要求。哪知情形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季先生葬禮上就發(fā)生了“烏龜門”鬧劇;季先生辭世未滿10天,“關門弟子”錢文忠便頻繁地在博客上發(fā)表討伐“罪人”“壞人”的檄文;其子季承也屢屢對媒體曝料,聲言要追回財產(chǎn)?傊,各色人等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場了。
這些舉動,是犯了中國喪葬之禮大忌的。季承對媒體說過,要繼承父親傳揚“國學”的精神,錢文忠也是在百家講壇登壇講學的人,不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這些基本禮儀一點不知吧!
《論語》說“慎終追遠”,一個“慎”字表明了中國人對待喪葬的全部態(tài)度。儒家為何如此看重喪葬呢?因為中國沒有宗教傳統(tǒng),人對生死的純真情感只有通過喪葬之禮來表達。古人認為,生者間有各種利益糾葛,只有對死者的情感才是真實的,超越于功利之上的。而且亡者一去不復返,如喪祭之禮未能盡其哀誠,是無法彌補的,所以應當謹慎。
古時喪期很長,父母去世,孝子要守喪三年。這里三年是指三個年頭,也即兩整年,25個月!墩撜Z》有記載,孔子的弟子宰我感到三年喪期時間太長,專門請教過孔子,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孩子生下來三個年頭,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逝去,孩子也應該為父母守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規(guī)則。這三年里有很多規(guī)矩,比如孝子只能穿毛邊的喪服,要拄黑色的竹杖或桐木杖,住在臨時搭在家中東墻邊的草屋里,睡草墊,枕土塊。喪期內(nèi)不聽樂、不赴宴、不交游、不紛爭,這些都是失去父母后極度哀痛的表現(xiàn)。而稍遠一些的親戚或親密的弟子,可根據(jù)三年的喪期來遞減。《論語》中說的商王武丁,雖是個國君,守喪三年也住在茅草屋中,三年未說一句話。
《禮記》中認為,有血氣的動物沒有不知道愛自己的同類的。大的鳥獸如果失去了同伴,過一個月,或者過一個季節(jié),都有會返回來巡視的,經(jīng)過老巢,會盤旋哀號,久久不愿離去。何況動物中情感最為豐富的人呢?只有那些心術不端或放浪不羈的人,親人在早晨去世了,到了晚上哀痛之情就忘記了。
現(xiàn)在雖不需要人們?yōu)楦改甘匦⑷?但一般在此期間,與逝去父母有關的一切糾紛都會暫時停下來,等待喪期過了,所有人的哀傷之情緩解后再說。侯耀華的女兒侯瓚和弟子郭德綱就是懂這個禁忌的,他們等滿了兩整年才來言說遺產(chǎn)糾紛,在此之前一句話都沒說過。現(xiàn)在農(nóng)村,雖已沒有守喪三年的習俗,但“頭七”和“尾七”的喪殯習俗多是保留的。所謂“頭七”就是逝者去世后的七天內(nèi),舉家哀悼,到第七日由孝子主持對逝者的祭奠,七七四十九天后的“尾七”也是一次大的祭奠,此后喪期才算真正過去,一切回復平常。中國各地風俗有所不同,但在七七四十九天內(nèi),一般不鬧糾紛是個基本禮儀,如果鬧了,只會讓鄰人瞧不起,有損逝者聲譽。
《禮記》中對布置靈堂、擺放祭品、入殮、喪服、如何奔喪、問喪,都有非常詳盡的說明。比如參加喪儀須有哀傷的表情,不能說與哀傷無關的話,進入喪儀現(xiàn)場不能張著雙臂走路。比如鄰里有喪事,整個街巷都最好別有歌聲,看到陌生人的運靈車不要唱歌。這些雖是一些細節(jié),但表達的卻是對生命逝去的一種普遍的悲哀之情。
《禮記》雖有很多對喪儀的規(guī)定,但孔子更為看重的還是親人真實的哀痛。所以孔子說:“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喪事,與其儀式隆重,不如真正悲傷。一個真正為失去親人而悲傷的人,會感到世間一切都不重要了,是不會那么快想到財產(chǎn)的,更不會那么快怨恨曾與逝者相伴的人,從人之常情來說也理應如此。死生之事,如果仍然無法讓一個人感受到仁愛和寬容的重要,真的讓人無言。
季羨林老人去世了,通過他的身后事,我們再來溫習這些國學典籍,相信每個人對人生都會多一份體悟。
葉匡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