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0日訊 一提起哈爾濱,人們就會想到尖尖的屋頂、教堂的鐘聲,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在哈爾濱市從景觀到文化盡刮“歐陸風”時,有一種寶貴的物質文化資源,卻幾乎被遺落民間。
京旗文化、“三皮”文化、滿族秧歌……打開哈爾濱民族物質文化之窗,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挖掘保護好這些遺落民間的民俗瑰寶,就可以整合民俗資源,可以發(fā)展民俗旅游,可以傳承少數(shù)民族文化。
民族物質文化資源豐富
黑龍江省一直是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生產、生活比較集中的地區(qū)之一。今天,仍有滿、蒙、回、達斡爾等10余個世居民族。記者調查了解到,哈市就有20個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鎮(zhèn))、222個少數(shù)民族村,40多萬少數(shù)民族農村人口。
黑龍江省少數(shù)民族語言保留完整。據調查,黑龍江省世居民族中有9個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其中蒙古語、朝鮮語保留比較完整,柯爾克孜、達斡爾、錫伯居民的民族語言有部分人能夠使用,鄂溫克、鄂倫春語主要保存在兩個民族聚居處,年長者均能熟練使用。滿語與赫哲語雖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但黑龍江省是目前這兩種語言的唯一保留地區(qū)。
黑龍江省民族風俗頗具地方特色。在飲食上,達斡爾族用野生柳蒿烹制的菜粥既營養(yǎng)豐富又清熱解毒;滿族的火鍋、燉菜以及黃米做的餑餑、打糕等黏食,已成為東北菜代表。在服飾上,很多民族都在節(jié)日里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民族節(jié)日更是民族風俗的集中體現(xiàn),達斡爾族的“柳艾蒿芽節(jié)”、鄂倫春族的“篝火節(jié)”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民居上,滿族的傳統(tǒng)民居為“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坐在地面上”,現(xiàn)哈市僅阿城區(qū)料甸滿族鄉(xiāng)的南宏村等地存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