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要姓粵
日前,粵劇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卻在全球化時代面臨著一個又一個挑戰(zh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之一,就是保護遺產的惟一性與獨特性。這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尤為可貴。通俗一點講,就是警惕“外來物種”的入侵。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時,還從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突出文化生態(tài)的法則!妒澜缥幕鄻有孕浴分赋觯幕鄻有浴皩θ祟悂碇v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護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中,對非物質遺產的原汁原味(authenticity)非常強調。而不少地方戲現(xiàn)在排新戲時,動輒就請外來導演。有的地方文化主管部門聽說某某導演的戲獲獎可能性大,蜂擁而上去請一個導演,以至于一個藝術節(jié)竟出現(xiàn)半數(shù)劇目出自一個導演之手的怪現(xiàn)象。整班的地方戲學員不遠千里來到北京學習,武功教師多為京劇演員。粵劇的有些院團就是如此實踐的,將粵劇的風味搞得支離破碎,而對本地富含的金礦開掘不夠。
在粵劇申遺過程中就有讓人無法下手之感,盡管學者可以從粵劇的發(fā)展史的角度,總結出不少粵劇的特點,但從當前廣州等大城市的粵劇舞臺的表現(xiàn)看,戲曲的共性有余,個性不足。當中國要向世界展示粵劇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時,靠什么去說服別人?說歷史悠久,粵劇比不上昆曲;說藝術精湛,現(xiàn)在大城市舞臺上的表演如武戲居然和京劇如出一轍,如果拿這些東西和大劇種相比毫無優(yōu)勢可言。
其實,粵劇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特點,如特有的南派武功,一出場“男要小跳、女要拗腰”的表演。這正是粵劇傳統(tǒng)活生生的體現(xiàn)。如位于雷州半島的吳川粵劇團的男演員出場時小跳的質樸,《殺忠妻》夫妻二人頓足捶地那種農民式的悲傷,這都是帶有標本性的粵劇傳統(tǒng),正如教科文組織所說的“它傳達著一個民族表現(xiàn)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天才”。
還有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業(yè)內對粵劇的藝術特點做過總結,認為粵劇帶有嶺南人無所畏懼,兼容并包的特點,對新事物勇于接受,勇于創(chuàng)新,只要是觀眾認可的、歡迎的,它都汲取養(yǎng)分,這樣豐富了劇目的內容和表現(xiàn)手段以及表現(xiàn)方法。但是,過多聘請話劇和外來劇種導演,已使粵劇逐漸背離了粵劇的特點,以至人們有時會發(fā)出疑問,粵劇是否還是姓粵?這似乎又成了一個悖論。
“外來物種”已經成了中國不少戲曲地方劇種的毒瘤,它消解了戲曲劇種的個性與特點。而在高度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今天,藝術上的保守主義與閉目塞聽,有時能起到矯枉過正的作用。如果任“外來物種”泛濫,中國地方戲這塊園地就會像滇池中瘋長的水葫蘆一樣不可遏制,最終令一潭活水窒息而死。
□毛小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