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生活,讓人越吃越精細,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便紛至沓來。有醫(yī)生勸告,每個人平時要常吃點五谷雜糧,有利于改善營養(yǎng)結構。 《黃帝內(nèi)經(jīng)·臟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是藥物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雜糧對保證人體的營養(yǎng)必不可缺,水果、肉類、蔬菜是必要的補充。飲食如此,讀書又何以不是這樣呢?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 ”每一類書,總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獨到發(fā)現(xiàn)。讀書人若能博讀之,定能激發(fā)自我的生命潛能,從而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自我、豐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國數(shù)學家塞爾是包攬阿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三項大獎的“三冠王”。60歲時,他接受法國記者采訪,說:“從童年起,讀書就是我的一大愛好……在我喜歡的作家當中,我可以舉出圣西門、司湯達、普魯斯特、吉奧諾、凱諾、尤瑟納、道爾麥森……”閱讀大量文學作品,讓塞爾豐富了情感,開闊了思維,拓展了想象,對攻克一個又一個數(shù)學堡壘不無益處。從科學角度看,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右腦管形象思維,左腦管邏輯思維,學習文學藝術,有助于開發(fā)人的右腦,為左腦的分析、推理、判斷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大腦的兩半球得以均衡發(fā)展,使人的觀察敏銳、思維流暢。
讀書之所以要 “吃點五谷雜糧”,恰如大禹治水,須知天下之脈絡。魯迅先生說得更是形象透徹:“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像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一個人只有將底子打?qū)捄粚,將來才能夠目光四射,觸類旁通,許多問題才能變成自己心中整體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問題當成整體。
更何況,學科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的,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它們互相牽制、互相參照、互相補充、互相闡明,哪一門也不能獨立。難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說:“讀書的設計是一個立體性、動態(tài)性的設計。圍繞著某個問題、某種原有優(yōu)勢的拓展,既可以在縱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層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諸種學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義和它運行的曲線;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識封閉起來;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識失去根,變得虛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個問題上進行互參,是讀書深入以后應該追求的通則。 ”
我們不反對“學貴專精,不尚駁雜”的道理,但我們也相信,在這個知識龐雜、世事日繁的社會里,如果專攻一事、專讀一類,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層樓也是極其困難的。
趙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