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后才知道,近10年來,有一批關注中國流失海外文物的愛心人士,他們把自己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這份關注之中。他們沒有報酬、也沒有人號召,完全憑著自己對祖國文化的厚愛,在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現(xiàn)旅居美國的張長春教授就是這樣一位熱心人,在促進“二駿”修復、運籌“六駿”團聚的工作中,堪稱是優(yōu)秀的民間推手。他的努力,不僅感動了祖國親人,就連輕易不贊許他人的美國人,也對張長春教授欽佩有加……
今年47歲的張長春教授,是咱西安人,中學畢業(yè)于西安市第20中學,后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讀到碩士研究生學位,1995年赴美繼續(xù)深造后定居在美國,現(xiàn)在是美國費城博懋大學的教授。從小生活在西安的張教授,從小學到中學就是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邊上長大的,從小到大的耳聞目睹,使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文物有了濃厚的興趣,以至于后來的深造,他竟選擇了歷史專業(yè)。
后來,2001年在好友王友群的感召下,他也與“昭陵六駿”結下了深深的情緣,開始“醫(yī)駿”、促駿團聚的艱難歷程……
張長春在大學負責的是東亞系中文部,他的學業(yè)水準也頗受美國同行的贊揚,并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其賓大博物館的老師們和一批熱愛中國的美國友人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就為“六駿”事物的溝通、了解、磋商建立起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記者在費城采訪張長春時,張教授向記者坦言:“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美的專家學者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這就需要去解釋、去溝通……但實際溝通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此,陜西省大明宮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王友群深有體會。為了“昭陵六駿”,王友群經(jīng)歷了10多年的風雨,從民間的自發(fā)行為、從個人的不懈奮斗,最終成為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建設乃至西安市漢唐文化崛起的重要項目,親歷其過程的王友群自知其中的甘苦。王友群中學畢業(yè)于西安市第四中學,大學就讀于西北大學化工專業(yè),之后一直從事外貿(mào)工作,后又就讀西安交通大學的MBA。2000年遠赴美國在費城圣約瑟夫大學繼續(xù)深造。地道的西安人,再加上讀大學時常到西安碑林博物館練英語口語,逐漸地對“昭陵六駿”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后又到美國費城留學,面對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珍藏的流失“二駿”,一個促使“昭陵六駿” 團圓再聚首的想法便油然產(chǎn)生。一晃10年了,當年的夢想今天正在一步一步變?yōu)楝F(xiàn)實……
王友群感慨地告訴記者,當初動議此事僅僅是個人的一個想法,而今天他卻是一個城市的愿望和一個民族的期盼,為此,又有了更多的人在關注“昭陵六駿”,陳寶根市長親自給賓大校長寫信、段先念副市長親自部署相關的細節(jié)、大明宮遺址保護辦的周冰主任多次赴美國磋商,今天西安的文物修復專家又以志愿者的身份赴美醫(yī)“二駿”,作為一個最初的提議者、發(fā)起者,他感到無限的欣慰……
在美國,不僅華人關注著“昭陵六駿”,就是美國的民眾也表現(xiàn)出了較大的關注熱情。一位叫南希的美國教授說:“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流落到外國的文物非常關注,這些文物成了一個民族關注的聚焦點!
一個外國人都如此理解,國人關注、參與者眾,就不難理解了。
特派記者 王保國 文/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