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青少年體質的“現(xiàn)代化迷局”
薛明揚
正處于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中國,更需要青少年有強健體魄、堅強意志。只有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中國才能擁有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意志頑強,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
筆者案頭擺著一份最新出爐的《上海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分析報告》,情況不容樂觀:中小學生體質持續(xù)滑坡,“關節(jié)硬、肌肉軟、耐力不足、動作不協(xié)調”現(xiàn)象未見改觀;營養(yǎng)狀況令人擔憂,熱量、脂肪攝入過多,膳食結構不合理,致使肥胖率不斷上升;而成年期疾病日益低齡化和性早熟趨勢,使得一些因生理變化引發(fā)的心理問題開始顯現(xiàn)。對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必須重視再重視。
應試教育對學生體育鍛煉的沖擊越來越大
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寫信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并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發(fā)展。在全國持續(xù)開展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正是從那時起確立了長效機制。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積極推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
但目前,應試教育對學生體育鍛煉的沖擊越來越大,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體育課時被大量擠壓,加上生活方式的變化,不少學生在缺少必要運動的情況下,體質健康逐步下降。
研究表明,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和追求開始顯現(xiàn),開展全民體育運動的條件由此成熟;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以上時,體育將成為生活質量、人格完善、城市文明的重要內容。然而在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的上海,出現(xiàn)的卻是與通常研究結論并不相符的“現(xiàn)代化迷局”:一方面,生活觀念的進步遠遠落后于社會財富的跨越式增長,許多人在享受日益豐足的物質生活時,繼續(xù)忽視體育鍛煉;另一方面,社會發(fā)展帶來激烈競爭,迫使青少年為適應未來競爭而過度承載以腦力訓練為主的學習任務,缺少時間和精力參加體育運動。
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健康第一”思想
這個問題不僅關系著每個生命個體自身的和諧發(fā)展,更關聯(lián)著國家、民族的未來。因此,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健康第一”思想,全社會共同攜手,努力走出青少年體質的“現(xiàn)代化迷局”。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我們要站在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認識體育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遵循教育規(guī)律。全社會應該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體育在增強體質、鍛煉意志方面無法替代的作用;全社會應該對體育的真諦有更加深刻的領悟——體育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文化、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和構筑理想的人文世界;全社會還應該形成“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一個城市發(fā)展水平的標志和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特征”的共識。
二要大力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在積極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要求的基礎上,為更好地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讓學生既學會自救的本領,又掌握一門體育技能,上海從今年開始,在中小學校全面實施“人人會游泳”計劃。黃浦、虹口、盧灣等區(qū)已先行先試,將游泳項目納入小學三年級體育課程,編寫區(qū)本教材,統(tǒng)一教學內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靜安等區(qū)域為每位中小學生制定了個性化的“健康運動處方”,從運動、營養(yǎng)、體質測試等方面全程呵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與此同時,上海還將為學生建立體質健康檔案,并將展開專項督導,對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所涉及的課程安排、體育場地等進行督查,形成齊抓共管學校體育工作新局面。
三要積極支持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不僅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同時也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讓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個家長的愿望,也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制約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困難和障礙,就必須爭取社會資源和家長力量,堅定不移地推動素質教育,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讓全社會都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重要依據,共同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健康的生活方式”。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是一個世紀前,梁啟超描繪的銳意進取與勃勃生機的少年中國。如今,正處于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中國,更需要青少年有強健體魄、堅強意志。只有全社會都來關心和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中國才能擁有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意志頑強,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
(作者為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