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題為《學術首騙——12億元大清史課題負責人成崇德調查報告》的網(wǎng)絡文章,成為近期砸向學術界的一顆重磅炸彈。該文直指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編纂工程”的負責人之一成崇德。文章對成崇德的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水平以及博士論文改為著作后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提出了質疑。質疑者系與成崇德為同事關系的米辰峰。米毫不諱言此舉的目的:舉報不是為了當打假英雄,而是為了報7年來的血海深仇。于是,爭辯雙方“赤膊上陣”,不加掩飾地在媒體上打起“口水仗”,嚴肅、莊重的學術討論則儼然淪為了這場征伐的布景。
據(jù)舉報人米辰峰所言,成崇德曾在年終業(yè)績考核等事情上,“不顧學校領導說情”,對自己“栽贓陷害”,“做了一些喪盡天良的事”。而這些便成了米辰峰以學術為武器,為自己求得公道的理由。為了達到博人眼球的目的,米辰峰甚至用了一些諸如“總管太監(jiān)”等頗具刺激性的詞匯,全然不顧及體面與斯文。再看應者,成崇德面對質疑,寥寥數(shù)語在網(wǎng)上列出三點聲明,指出米辰峰“無中生有”、“造謠誹謗”,并提出要訴諸法律。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更坦言:“我有大事要辦。像米這種低檔次的人,跟他說什么呢?”面對所謂“小兒科”、“低檔次”的質疑者,似乎應有的嚴肅的學術爭論也就失去了“合法性”。
兩位學者的私人恩怨“剪不斷,理還亂”,媒體和公眾也無意去當其中的裁判,但這場在私怨裹挾下的學術爭論卻喪失了應有的嚴肅性和尊嚴。一方面,米辰峰如果當年不曾與成崇德結下“梁子”,那么他是否就毫無興趣對他所列的成崇德的種種學術行為進行質疑?倘若學術質疑要以個人恩怨為引線才能爆發(fā)出來,這是不是學界的一大悲哀和不幸?另一方面,對于米辰峰用“80”天分析出來的自己博士論文中存在的十幾條“問題”,成崇德所給的“說法”顯然尚不夠圓滿。對這些具體問題避而不答,無疑讓事件變得更加含混不清,難怪有些媒體評論,“怎么說得清呢?”盡管米辰峰挾私舉報,但在提出問題時,也盡量做到了條理分明,具體詳細。在此情況下,成崇德可否把私人恩怨和學術問題剝離開來,突破私人恩怨的樊籬呢?對于質疑者,能夠做到不因人廢言,而是直面澄清,我想這也是成崇德對個人利益和名譽最有力的捍衛(wèi)。
學術爭論在學界是可貴的,也是必須的。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學術的健康發(fā)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各種學術爭論中,罵人者有之,泄私怨者有之,“摑掌”者亦有之,嚴肅的學術爭論往往被推擠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喪失掉了原應有的尊嚴。這是學術爭論的大忌。
據(jù)悉,最近相關部門已經(jīng)介入了此次學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這場私人恩怨牽帶出來的學術爭論不要淹沒在個人的是是非非中,并最終能給公眾一個清晰的答案。我們更期望,能夠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建立健全學術機制,引導學術爭論走上良性發(fā)展道路。木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