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11月1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于頭版頭條報道稱,號稱全國“最大地主”的碧桂園涉嫌在湖南張家界市以陰陽合同形式“零地價”取得1039畝土地。目前,國土資源部已介入調查此事。對此,新華社的新華時評開宗明義表示:“有多少官商勾結倒騰國土?”而張家界永定區(qū)政府則發(fā)表聲明表示碧桂園沒有零地價拿地。
碧桂園的這個案例相信有關方面會給出一個明確公正的結果。問題是,在土地作為地方發(fā)展資源以后,尤其是最近幾年,“大地主”儼然已經成為房地產商的價值標準,就是你囤地越多你就越牛,而這些“大地主”經常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得成片的土地,這樣的“大地主”一日不規(guī)范,中國的土地市場、房地產市場就只能成為極小部分房地產商的樂園,留給老百姓的則只能是高房價。有關部門該拿出些什么措施來規(guī)范“大地主”呢?(凌建平 祝裕 郝勻嘉)
大眾評判臺
勵。阂Y的說法不成立
我不否認通過零地價吸引投資的說法。企業(yè)零地價拿地,入駐后就會為當地帶來就業(yè)崗位,提升技術,當然還會帶來稅收。但純粹的房地產企業(yè)零地價就是兩回事,碧桂園的這個項目完全依附在當地的主體經濟——旅游業(yè)上。如果任憑其零地價,很快就會變成主體經濟上的一顆毒瘤。想像一下,當風景區(qū)周邊別墅林立時,那里的自然風景也就完蛋了。
呂國新:完善法律、法規(guī)
我覺得首先應該轉變政府職能,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制度,加大對房地產與政府官商勾結的懲罰及問責力度。不從制度、法律等層面徹底解決問題,就會有更多的“碧桂園”式大地主的出現。
林永泉:國土豈容“白拿”?
如果“零地價”成為潛規(guī)則,那么國土資源的流失就在所難免,18億畝“紅線”就難說能不能守住。因此,必須查到水落石出方可收兵。
郝彬彬:不能把土地收入作為政績
免費拿地不過是地方政府把土地作為一種發(fā)展資源的極致表現,如果不能處理好土地資源、政府業(yè)績、市場發(fā)展三者關系,類似的事情就不會停止。地價是政府業(yè)績下的地價,高低取決于政府對業(yè)績的需求度。
裴健:土地收入應上交中央
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土地收入當成政府的一項收入,地方政府與開發(fā)商之間已經達成了一種默契,相互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那么,就只能從根本上著手,把土地收入直接上交中央,這樣一來,才會遏制類似事情發(fā)生。
◆沸點特稿
天價圈地和零地價拿地是兩個怪胎
尹伯成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碧桂園到底是不是 “零地價”,有待證實。當然,不管消息確切與否,我相信這不是空穴來風,其中肯定有某些問題的存在。同時,碧桂園之前讓我產生的疑云似乎也能得到一定的解釋。
碧桂園在幾年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產公司,突然一下子它的老板就躍升為中國首富了,當時我就奇怪不已。不過,在看到這樣的消息后,我不奇怪了。這里面存在太多暴富的可能。至于暴富的暴利如何得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價的成本來得太低,而全國的房價卻在節(jié)節(jié)攀升。
通過此事,我認為我國房地產市場有兩個怪胎。一是極低的拿地價,二是極高的圈地價。一些房地產開發(fā)商在原始資本積累期間,地價是極低的。當然,我們講的“零地價”并不等于零成本。零地價是指東西價格極低,但估計不可能真是零成本。比如賄賂地方官員的開支理應屬于成本。而極高的圈地價也不正常。據我所知,上海某個地區(qū)的圈地價達到每平方米兩萬元,已經超過當地樓盤的價格。
在我看來,這兩個怪胎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后果,其結果就是中國的房地產價格越抬越高,開發(fā)商越來越富。每年房地產行業(yè)都不知道會創(chuàng)造多少個億萬富翁,從每年的富豪榜上可以看出,房地產老板占據絕大多數。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社會走在財富前列的多是憑房地產市場的暴富者,我只能說,這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悲哀。
所以,在我看來,碧桂園的這一事件必須徹查。查處要從兩方面著手。如果真有其事,首先必須嚴懲開發(fā)商,把他們的暴利全部收歸國有,還給人民。其次,要嚴查相關官員,尤其是那些手握土地審批大權的官員。說什么零地價是為了吸引有實力的開發(fā)商來振興經濟,都是胡說八道,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往往是為了掩蓋他們獲得好處的事實。
但是能不能真正查處到底,我覺得任重道遠。畢竟,所有的查處都要通過當地政府,如果當地政府不愿意在這些事情上徹底查處,那么這個事情可能會不了了之。
當然,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關鍵是需要信息公開。我們完全可以剝奪地方政府官員在這方面的權力,類似土地審批這樣的大事應該通過地方政府的人大來討論,人大也需要立法來真正貫徹我國國土資源部相關的政策落實,任何一塊地在批地前、批地期間、批地的結果都要公開,讓社會和大眾來監(jiān)督?傊M量避免有關政府官員和開發(fā)商之間的相互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