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內最近普遍反映上半年的寫字樓賣起來比較吃力,不過,這并不妨礙中國商業(yè)地產的銷售額超過美國和英國兩大傳統商業(yè)地產市場的總和。
來自獨立調查公司Real Capital Analytics日前發(fā)布的報告,今年上半年,中國商業(yè)地產的交易額為312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及英國商業(yè)地產的交易額分別為162億美元及137億美元。
迅速與國際接軌的還有中國房價。由于豪宅扎堆上市,上海樓市均價在日前突破了每平方米2萬元的大關。而此前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北京市四環(huán)路以內商品住宅期房平均售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1.74萬元;四至五環(huán)路之間每平方米的平均售價也達到1.66萬元。
盡管房價上漲步伐與收入上漲速度嚴重失調,不過,在不少堅持看多樓市開發(fā)商與學者的眼中,房價繼續(xù)上漲的理由總是很多,比如城市化,比如人多地少的“國情”,比如國人根深蒂固的置業(yè)觀。而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北京、上海,未來房價上漲潛力永遠“很大”,因為這里的房價應該是“國際價格”,看齊的應該是紐約、巴黎和香港。
在今年樓市火爆的襯托下,經濟適用房開工不足的冷清就更耐人尋味。來自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新開工經濟適用房3388萬平方米、48萬套,僅僅完成了全年指標的37%。蹊蹺的是,對保障性住房緩慢的爬行速度,專家們卻少有關注的,既不提“國情”,也想不起“國際”,他們多數正在為商業(yè)地產是否迎來拐點而苦思冥想爭吵不休。
經過住房商品化改革,不少人實現了“有其屋”的夢想,但保障性住房建設發(fā)展滯后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無力買房的工薪階層因無房可租,也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勉強購房,結果成了苦不堪言的“房奴”。當我們樓市成交量超英趕美之后,是不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應該加快開工步伐,與國際看齊呢。
邢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