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公祠供奉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及其母親。介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jié)被后人廣為傳誦,成為千古佳話。當年晉文公尋找介之推,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議:“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三面舉火,他一定會背著老母出山的!钡f萬沒想到介之推終究沒有出來,他和母親都抱樹被火焚羽化.后晉文公為旌表介之推,封綿上田為介田,并將燒剩的柏樹做成木屐穿在腳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直到現(xiàn)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煙火,為“寒食節(jié)”。兩千年來,寒食之俗盛傳不衰。歷代寫寒食節(jié)的詩詞甚多,僅《全唐詩》就有一百三十余首。那么為什么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間,今河南省有位讀書人,名叫品公滋,讀書很是用功,頭懸梁,錐刺股無一沒有使用過,就是《詩經(jīng)》《尚書》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運氣不佳,屢試不中,為此臥床不起.他的這種執(zhí)著被介之推得知后,就托夢給他,“來年你一定要進京趕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華的地方”,說完便飄然而去了。呂公滋照夢而行,果然中了進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縣。一到任,他便決定為介之推修廟。但這里已經(jīng)有了規(guī)模宏大的介神廟,很是惋惜,并不停地自責。這時有人建議:“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們何不就近在抱腹巖再建個介公祠呢?這樣既能滿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實現(xiàn)你的夙愿!本瓦@樣,在這里修了這個介公祠。呂公滋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 志超與龍母在棋盤洞對奕,大戰(zhàn)了五百多個回合。龍母幾乎每盤皆輸,很是不快,隨手將棋子一扔,交棋認輸。從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禪修行,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而被龍母所扔的這一枚棋子因沾了龍母的靈氣,成了妖精。此妖精經(jīng)常下山,到附近村舍里為非做歹。村民們便來綿山抱腹巖拜見活佛志超,請求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將它化為一塊石磨,讓它將功贖罪。從此我們這里就有了這樣一個“空王磨”。關于“空王磨”的傳說,《續(xù)高僧傳》中有所記載:一年春天,青黃不接,綿山寺廟中的糧食只剩六擔了,只能維持十幾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從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應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擔糧食還剩兩石。僧人們很驚奇,知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糧食做成齋飯,救濟民眾,幫這一帶百姓渡過了災荒。這里曾經(jīng)有過煮粥用的“萬人鍋”,可惜現(xiàn)已丟失。
龍池 池內生水,平時供寺僧和游人食用。五龍畈依佛門后,常造福遠近的百姓.天旱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里祈雨,十分靈驗.所以綿山一帶五谷豐登,人們安居樂業(yè).為此稱它為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