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西漢劉向著《列仙傳》開始,介之推便被奉為道家之神,介公嶺便是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介之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縣、節(jié)、俗銘記的歷史名人。有哀號坡、綿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蓮葉泉、白鴉山、如意泉、魚龜山、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懾神石等主要景點。魚龜山,諧音于歸,是介之推的歸隱處。思煙臺記載了晉文公焚山,有白鴉繞煙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號坡、足下亭,講述著晉文公面對枯木余煙,用燒剩的木頭制成木屐穿在腳上口呼“足下”頓足哀號的往事。介公墓建于2000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晉國山川盡收眼底。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歷代墓碑?dāng)?shù)通。介公祠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祠。山頂還有李姑巖、鐵瓦寺、竹林寺、銀空洞、五龍庵、茅庵、摩斯塔等重要景點。
千百年來人們稱介公嶺為風(fēng)水圣地。這里四面環(huán)山,前溝后川,左泉右谷,松柏蒼翠,山花爛漫。雨霽,在此觀云海,云霧蒼茫,如萬馬奔騰,海市蜃樓。上看天堂仙境,平看白紗遮山,下看寺廟金壁輝煌。早晨云中觀日出,一輪紅日似一顆火球,漸漸沖淡層層云霧,噴薄而出。傍晚云中觀日落,余暉虛無飄緲,火燒云似大紅綢緞天邊斜掛。有時還可看到山腳下大雨滂沱,山腰間陽光普照,山頂上云霧繚繞三重天的奇特景象。
魚龜山:經(jīng)過艱難跋涉,介之推母子終于走出狹谷,眼前豁然開朗。只見遠(yuǎn)處半山腰上有一山巖酷似魚形,與之相對稱的另一山巖又酷似龜狀.子推不禁想到了《詩經(jīng)·螽斯》中"子之于歸,宜其室家”的名句!棒~龜”與“于歸”諧音,“宜其室家”意為適宜于在這里建屋安家。這豈不是告說此處就是自己結(jié)廬隱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歸”多指女子出嫁,又有點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說:“我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了歸宿,你我找到了隱身之處豈不也是歸宿?”一番話說得子推心明眼亮。從此母子二人便在此搭建草屋安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起了無憂無慮的隱居生活!稌x史乘》說《詩經(jīng)·伐檀》“逝將去汝,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就是此時介之推母子生活的寫照。
介公祠:在這八百二十級石階之上,魚、龜山巖之間,那窟巨形巖洞,便是介之推的享祀處——介公祠。祠內(nèi)正殿主要供奉有介之推、介母及鄰人解張的金妝塑像。兩邊偏殿中繪制有反映介之推生平的精美壁畫,并陳列有歷代名人題詠介子的詩詞條幅。介之推被奉為道教之神,從西漢劉向所著《列仙傳》開始,兩千多年來世代供奉,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