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河南滎陽發(fā)紅頭文件打造慈善城市
8月,滎陽市慈善總會發(fā)出倡議,希望全民參與慈善活動。倡議很快變成了滎陽市委、市政府的紅頭文件。出臺十項措施,組建了領導小組,要在全市設立1000多個慈善組織,推舉出5000多個慈善大使,滎陽市委書記楊福平宣布,要將滎陽打造成“慈善城市”。
慈善,是一座城市的榮光。慈善的溫情,讓城市更美好。但這種榮光和溫情,應該是自然的生發(fā),而非行政抑制的強力打造。否則,僅僅可能是一廂情愿的權力幻覺。
這種將募捐成績納入績效考核,甚至把募捐當做“政治任務”用紅頭文件打造的“慈善”行為,除卻赤裸裸的政績秀,也絕對不會激發(fā)公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慈善情感,也打造不出所謂的“慈善城市”。而且這種“拔苗助長”的“運動式慈善”,是對這種情感的一種扭曲與強力挫傷,是對公民慈善情懷的過度開采,這種強力挫傷和過度開采,必將使整個社會慈善文化南轅北轍,漸行漸遠。
這些年來,在這一公共治理命題上,公共權力卻總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總是以一個無比強勢的姿態(tài)面向公共生活,一次次讓公眾領教了孫立平先生所說的“權力的任性”。這種任性權力的邏輯是:只要是權力想做的,就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想要杜絕葷段子,那就可以一月開480個會。想要城市形象,就對有礙城市觀瞻的農(nóng)民工、流浪乞討人員等群體一律掃蕩之。而現(xiàn)在,書記想要慈善城市,那就下紅頭文件“打造”。
我們的公民不是沒有善心,坊間也并不缺乏慈善的傳統(tǒng),汶川地震見證了這一切。公權力所要做的,應該是盡可能地退出民眾日常生活,以有限理性的法治精神面向公民社會,來細心培育與呵護這種“民間自覺”,而不是事必躬行。而這,恰恰是滎陽“慈善城市”的荒謬所在。而這種“打造”的可能,是1000多個慈善組織、5000多個慈善大使,將一個小城市有限的慈善資源一哄而上過度開采,是對社會慈善資源和公民善心的戕害。
慈善城市,又一場披著慈善外衣的政績秀而已。這種“權力的任性”,看上去效率和威力勢如破竹威力無邊,其實從長遠看,絕對是政府效能和公信力的一服“致命毒藥”。如果放任自流,將遺害無窮。而如何馴服“權力的任性”和任性的權力,更值得反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