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萬志愿者在殘酷的災難面前,經歷生與死。據新華社報道,五月十六日上午九點,綿陽九州島體育館,五十七歲的志愿者胡開花累死在災民安置點。五月十六日下午一點,在重災區(qū)理縣搶通道路的第一線,王朋,一名正在讀大四的學生,遭遇一場五點九級的余震,被一塊大石當場砸中左腿,面臨截肢的命運。
百萬川震志愿者并非突然從天而降。他們的背后,是中國中產階層的崛起,他們都是中國的新型公民。他們有能力也有意愿,去關心公共領域。在生活中,他們周圍已經形成各種小圈子。正是這些小圈子,在川震后,成為救災團隊的原型。登山隊、旅游社團、同鄉(xiāng)會、老兵俱樂部、企業(yè)、NGO、論壇網友等等,一個個的生活小圈子紛紛轉化成一個個的草根志愿者組織。
他們大多也在網上發(fā)個帖子,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到災區(qū)當志愿者,或者他們直接抵達成都,然后再尋找成型的組織。地震之后的幾個月里,成都城北火車站的廣場上一直立著一桿旗,上面寫著“志愿者集結號”幾個字。旗下堆積著一些災區(qū)需要的物資。幾個身著紅色字體“志愿者”背心的年輕人,正等著從火車站走出來的人。
五月十三日早上,在四川攀枝花,一位叫彭衛(wèi)有(水瓶座的她,在網上喜歡別人叫她水瓶)的年輕廣東女孩,也打算進入災區(qū)。她計劃打通救援物資接收的渠道,這樣從各地來的物資都可以順利接收和發(fā)放。有民間組織工作經驗的她,想到了“NGO發(fā)展網”,這是中國NGO組織者網上溝通的一個重要陣地。在“NGO發(fā)展網”,她發(fā)現很多人跟她有同樣的想法,于是他們建立一個QQ群,召開網上會議。誰在哪里?誰有什么特長?誰熟悉當地的環(huán)境?迅速做出了協(xié)商與分工,一個專門負責物資的接收與發(fā)放的機構開始籌劃。
很快,一個主要負責救災物資接受與發(fā)放的機構完全成型。因為參與的志愿者大多有NGO背景,所以機構命名為“NGO四川地區(qū)聯合辦公室”。十三號下午,參加了網絡會議的志愿者們紛紛趕往成都。十四號,“聯合辦公室”在成都正式開始運作。有多年財務工作經驗的彭衛(wèi)有在其中負責物資接收,四川人藏璐做外聯、攀枝花東城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秘書長張國遠做總協(xié)調人,一起負責的還有“云南培訓學院”院長邢陌、“NGO發(fā)展網”的陸非、“多背一公斤”的安豬等等。
其實,“NGO四川地區(qū)聯合辦公室”并不是唯一的有NGO背景的志愿者聯合體。五月十三日,一個名為“四川五一二民間救助服務中心”(簡稱五一二中心)的機構也在成都成立。兩者共同譜寫了中國社會民間機構動員的歷史性一頁。這類聯合機構,在此后的救災中,不止得到災民的感激,當地政府對他們也非常信賴。五月二十四日,邢陌帶領志愿者運送一批藥品和棉被到重災區(qū)綿竹市漢旺鎮(zhèn)。綿竹市救災物資中心總指揮、副市長張?zhí)蠈π夏罢f:這次地震,你們發(fā)揮了太大的作用,有些甚至是政府無法做到的,等抗災結束以后,一定要去成都拜訪你們。
在彭衛(wèi)有通過QQ參加網絡會議的時候,身處北京的王博也想去當一名志愿者。但是沒有經驗的他,苦于找不到地方報名。為了找一個到災區(qū)當志愿者的渠道,他建了一個名為“一路有你”的QQ群,結果一些與他一樣,也在找渠道的人,紛紛加入他的群。結果,本來是找渠道的他,反倒開創(chuàng)了一個渠道。就這樣,他成了一支草根志愿者團隊的隊長,與群友約定在成都不見不散。這支團隊到了綿竹普濟禪寺的時候,發(fā)現當地寺廟建筑正處于危險狀態(tài),于是這隊志愿者就干起來清理寺廟的事情。等到寺廟清理完畢之后,他們又發(fā)現附近有臺灣慈濟基金會組織的用餐,但缺少合適師,臺灣師的口味與四川老鄉(xiāng)迥異。于是他們又挽起了袖子當起了師。他們的“政委”王清風說:既然來了,總得做點事情,只要能對災區(qū)有幫助的,無論做什么都行。
眾多草根志愿者組織,對很多災區(qū)狀況一無所知,也缺少進行民間動員的經驗。這個時候,互聯網不止提供了嶄新的動員手段,更提供了快速的學習方式。譯言(www.yeeyan.com)等網站與一些NGO團體,開動馬力,翻譯、搜羅國外關于救災的文件!稙暮笠咔榉治黾胺婪丁贰ⅰ度毡举c災志愿者手冊》、《草根群眾組織》等文件,在網上廣為流傳。一些經驗豐富的民間組織負責人,也在網上講解志愿者組織的運作模式。動員速率大幅提升。所以,一名志愿者說:“志愿者之所以能對災區(qū)作出很大的貢獻,不僅在于人數眾多,也不僅在于都有一顆赤誠與溫暖的心,還在于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快速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80后”成為了百萬川震志愿者的主力。在災難面前,這些過去被視為自私和自我的年輕人們共同經歷了一場場精神上的洗禮,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作出自己的選擇,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也讓所有的人對未來中國公民社會的主體充滿期待。
?杉眩髮W生,幾個月的志愿者經歷,讓他堅定了去做一名職業(yè)社工的決心。六月份,剛剛畢業(yè)的他,沒有像其它同學一樣去找工作,而是去北京參加培訓。從五月十三日到六月初,他身邊的志愿者,“三十以下的年輕人占最主要的,從十六到三十,個別的有四十多的中年人,學生最多。學生有的逃一段時間的課,外地的有請假過來的”。這些年輕人,在這場志愿者經歷中,無不經歷了深深的震撼。
等到華西醫(yī)院的志愿者團隊解散之后,胥悅又加入了“國際物流協(xié)會中國協(xié)調中心”,一直堅持了三個月之久。這段志愿者經歷,在她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五個月以后,她回顧這段經歷時寫道:“經我的腳隔著一層土踩在上千具尸體上,被封鎖的縣城彌漫著令人人窒息的消毒水和尸臭混雜的氣味,我永遠記得很清楚那個小女孩身上發(fā)出惡臭的左手臂。那條全世界最驚駭的路,我來回走了四趟,頭上砸下石子,也可以睡得很香。曾經認為黃淳輝把汶川里近萬人的命運托付在我身上,我拿著從里面艱難發(fā)回的報告再去向各種各樣的NGO組織艱難游說,并為沒有爭取到任何援助而長時間抑郁,F在想起這些,覺得這真是上輩子的另一個自己吧!
災難面前,志愿者與政府之間,融洽的關系是主流。在汶川綿池鎮(zhèn),由徐守振等人發(fā)起“國際物流協(xié)會中國協(xié)調中心”,成了當地政府的救星。龍慧勇、黃淳輝,這兩位來自湖南和江西的基層干部,作為志愿者,在這里非常理解當地政府的情況,他們與政府一起思考未來當地災民的發(fā)展。謝陽、胥悅等,作為這個草根組織留守成都的人員,聯系各種資源,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綿池鎮(zhèn)的災情。
在綿竹遵道鎮(zhèn),來自深圳的馬嘯,本來是登山愛好者,在災后一段時間,他與自己的志愿者伙伴思考當地的長遠發(fā)展。他們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志愿者協(xié)調辦公室”,與鎮(zhèn)政府進行了友好的合作。他們不止在當地建帳篷學校,幫助災民度過心靈的空虛時刻,也在時刻思考著災后老鄉(xiāng)的經濟建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五月三十日,華西醫(yī)院的志愿者團隊正式解散了。對于志愿者團隊的解散,冀冰覺得很正常,因為這次志愿者工作的最寶貴財富并不在于實體的組織,而在于培訓了這樣一批寶貴的志愿者。
在中國,志愿者以前是個陌生的概念。這一次,如此眾多的志愿者在實踐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這比什么都重要。參加華西醫(yī)院的志愿者工作的人至少有五千,以后萬一再次遇到這樣的災難,那么這五千志愿者就可以迅速聯系起來!斑@是有經驗的五千名志愿者,他們再也不是從零開始摸索了”。
廣州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剛博士說,“二零零八年注定是中國志愿者元年,也是中國公民社會元年”。(李永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