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殘奧會圣火將在上海傳遞。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座城市方便殘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情況,也格外受關注。
申城的無障礙設施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公共場所的盲道、無障礙衛(wèi)生間到殘疾人家庭的零門檻、低灶臺,都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近日,記者走訪一些公共場所和小區(qū),發(fā)現(xiàn)無障礙設施普及率已大大提高,但一些設施被占用或閑置狀況仍有發(fā)生。
小區(qū)無障礙設施清障
“自行車終于挪地方了,這下我出門方便多了。”家住張楊路一小區(qū)的王老先生前年中風后,一直需要靠輪椅行走。但樓下的無障礙坡道一直被幾輛自行車占著,王老先生每次出門,都要辛苦保姆先把自行車挪開。“開始我向物業(yè)反映過,物業(yè)貼了告示,那幾天自行車沒了,可沒過多久又;厝チ恕!焙髞硗趵舷壬司歪t(yī),也懶得出門了。對此,騎車居民也覺得無奈:“停外面不安全,搬上樓又太累,不停那兒還能停哪兒?”最近小區(qū)新修了自行車棚,居民們自覺地把車停到車棚里。
無障礙坡道被占用的情況曾頻頻發(fā)生,一些居民樓前的無障礙坡道放了花盆,有的停了自行車。但記者這次走訪發(fā)現(xiàn),占用情況已大為減少,大部分無障礙坡道都能正常使用。在盧灣區(qū)海華花園,原來坡度較陡的無障礙坡道得到修整,讓殘障人士能輕松上下。在江蘇路一小區(qū),無障礙坡道上的花盆已被移走。
盲道仍有“盲點”
記者跟隨盲人鄭老伯出行,發(fā)現(xiàn)走不了幾步鄭老伯就得停下來。走在嶗山路上,鄭老伯手拿導盲棒,突然盲道就從腳底消失了,明眼人很清楚看到盲道在一米外接著出現(xiàn),鄭老伯卻糊涂了,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跟在身后的鄭老伯女兒說,平時都是他們兄妹幾個攙著他走的,從不敢讓老人獨自出門。這盲道鋪成時是連續(xù)的,后來修路、改建啊,就移位了,有的路段干脆就沒了。
盲道不光有斷頭路,還有路障,包括停著的自行車,店家延伸出的小攤,盲人不小心就會撞到。就在鄭老伯單獨走的百余米路上,差點兩次撞上自行車。記者采訪沿途小店,店主表示并不清楚是誰停的自行車,他們“也管不著”。當記者問及是否知道那是盲道,不少店主和伙計都表示不知道那是專門給盲人走的。
無障礙電梯期待“提速”
采訪中,家住控江路街道的殘疾人范先生反映,地鐵雖然有無障礙電梯,但等待時間太長。地鐵口的無障礙電梯大多不是隨時使用,需要按下電梯旁的按鈕呼叫管理人員,由管理人員為殘疾人開啟電梯。據(jù)范先生說,一般按下無障礙電梯邊的呼叫按鈕,至少要15分鐘才會有回復。他出一趟門來回乘兩次地鐵,就得花至少一小時等電梯。
記者在南京東路地鐵站看到,該地鐵站有四個出口,其中一個因施工暫時關閉,但無障礙電梯只有一個。除了站內張貼的周邊地圖上有無障礙電梯標志,沒有其他明確的指示標志。在無障礙電梯口,也沒有服務人員出現(xiàn)。
據(jù)管理方稱,無障礙電梯人工管理是為了節(jié)約用電、減少開支,同時防止一些四肢健全的人占用。對此,范先生認為,電梯不能隨時使用,才使得使用的殘疾人越來越少,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而且有些電梯管理人員來開電梯時繃著一張臉,也讓殘疾人覺得不舒服。他希望管理方能提供更便利、熱情的服務。
本市殘疾人口為94.2萬,占全市常住總人口的5.29%。為方便殘疾人生活和出行,截至2007年12月底,本市共改建公共設施25150個、新建盲道2034.84公里、路口坡道42956個、社會福利機構改造543個,增設了過街音響信號裝置、斜拉式升降裝置等亮點項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