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1月6日電 在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jié)里,金色的陽光灑滿姑蘇大地,由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擔綱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于15日開始落到實地。85歲的貝聿銘老先生偕夫人率貝氏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人員于2日晚專程由紐約來蘇,出席今日的奠基儀式,并為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展覽布展。
上海文匯報報道,貝聿銘昨天下午還認真考察了蘇州山塘歷史街區(qū)及世界文化遺產(chǎn)留園。由于來去匆匆,貝老婉辭了一切計劃外的活動,不過下午已至耄耋之年的他,還是不顧半日考察的辛勞,欣然接受了該報的采訪。
剛落座,貝聿銘親切的目光透過圓圓的眼鏡片輕輕拂著記者臉龐:“《文匯報》可是上海的大報呵,我伲用上海話講,好不好?”于是,他用純正的上海話回答了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接受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是因為深深的故鄉(xiāng)之情,還是為了接受挑戰(zhàn)?貝聿銘深情地說,當然是因為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儂想,我已經(jīng)退休12年,而且是85歲高齡,要勿是家鄉(xiāng)人要我做這個設計,我是決勿會做的,到底年紀大了,做勿動了!
貝老又說,在蘇州近年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中,這個工程只是個小工程,但對我來講,這個工程很大,是我50多年建筑設計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戰(zhàn),當年在盧浮宮前造“金字塔”也很難,但還沒有這次難。她的難度在于蘇州的文化底蘊太濃太厚。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造一座走向21世紀的嶄新建筑,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洽地結(jié)為一體,是我從未遇過的難題,這也深深吸引了我!
記者從蘇州市及有關部門官員那里獲悉,貝老雖為蘇州人,但自感長期居住海外,對蘇州的歷史文化底蘊知之甚少,因而向蘇州方索要了大量資料,包括吳文化資料,唐詩宋詞,昆曲曲譜、劇本及演出光盤,以及蘇州博物館3萬余件館藏文物介紹材料等。簽約后回到美國,整整半年多閉門謝客,連事務所的人也不讓進,刻苦研讀,殫精竭慮,終于完成了這一傳世之作。
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旁搞設計,總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意見。在盧浮宮旁的“金字塔”和今年5月23日落成的德國柏林博物館新館都出現(xiàn)過。前者在密特朗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完成了,而后者也因為老館是普魯士王朝的武器庫,是沉悶的方正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新館是玻璃和鋼結(jié)構(gòu)的流暢的幾何圖形的現(xiàn)代風格建筑,強烈的反差使得籌劃和施工歷時7年之久,也是在科爾總理的全權委托下,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新建筑現(xiàn)代感中透露出優(yōu)美的古典豐韻,獲得了與盧浮宮前“金字塔”的同樣驚嘆。蘇州博物館新館也是建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旁邊,又與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緊鄰,南邊是另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獅子林。這是塊“圣地”,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蘇州人自己妥善解決了,沒有驚動總理,國家許多主管部門都十分支持!斑@樣很好,我很高興,否則我就不能來了。”貝聿銘高興地說。在昨天的奠基儀式上請了市民代表,今年8月還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新館設計方案展示,向全市人民公示,參加投票的市民93%投了贊成票。上午奠基儀式結(jié)束后貝老走在館前街道上,自發(fā)圍觀的市民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一切,都令貝聿銘感動不已。
當回答記者“是不是經(jīng);貋砜纯础眴栴}時,貝聿銘笑著說:一是老了,二是路實在太遠,哪能經(jīng)常回來。明年挖地下室(意打基礎及造地下部分)不要來的,等造到主體時,我還是要來的。此時已是暮色蒼茫,萬家燈火時分,他微笑地對記者說:“今朝夜勒,等新館造好,我再來蘇州,我伲好好談談。一言為定,好不好?”(朱金龍 沈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