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新民權行動是脆弱的,還充滿了隨機性。但哪怕只維護了一個公民的權利,也是一件具有崇高價值的事業(yè)
●新民權行動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它試圖更加理性地在權利與權力之間尋求一種妥協(xié),它正在教人們習得政治的技藝
●建立一種維護憲法尊嚴的制度的呼聲,隨著新民權行動,將有力地浮出水面
本刊評論員/秋風
歷史上一些偉大的社會運動,似乎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新民權行動似乎也是如此。
當照例回首一年的時候,我們驀然發(fā)現(xiàn),過去的一年里,發(fā)生了一連串維護公民個人權利的事件。在這些貌似尋常的事件之間,我們看到了某種不尋常的內在關聯(lián),并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新民權行動”。
自發(fā)性與平民性質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強調指出,被包容在新民權行動各個領域中的公民維權事件,都是完全自發(fā)、分散,在個案層面上進行的,是一個個基本上沒有多大外部關聯(lián)的維權事件的總和。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波又一波的維護個人權利的努力。所以,我們說過去一年的維權運動是“新”的。
不惟如此,這個“新”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我們上面所強調的:它是自發(fā)的、個案性的,而且,具有平民性質。
近代以來的歷史上,中國人爭取權利的努力,大部分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進行的,因而,具有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而知識分子的職業(yè)性質決定了他們的訴求是整全的,也就是說,要求對政治、法律制度進行比較徹底的變革。與此不同,新民權行動中的主角,都是自己最基本的權利遭到侵害的最普通的民眾。他們是作為當事人提出訴求的,他們不是觀念性人物,因而在新民權行動中,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宏大話語。這些當事人提出的訴求也很“卑微”:在法律框架內解決自己的冤屈。
據(jù)此,我們可以說,法治主義也許是新民權行動的又一“新”意所在。法治主義既指公民所捍衛(wèi)的自己的權益本身是合法的,又指其程序也是合法的。在今年發(fā)生的眾多維權事件中,當事人認為遭到損害、侵犯和踐踏的,乃是已被現(xiàn)行法律明文規(guī)定授予公民的權利。在當事人和輿論的努力下,問題也大多進入了司法程序及其它合法的程序,通過體制內的博弈,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當然,新民權行動的上述特征也注定了這場運動是脆弱的,并充滿了隨機性。
哪些人的冤屈會得到輿論的關注是隨機的——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冤屈不可能得到輿論的干預;什么樣的公民權利會被特別地提出來,也是偶然的——取決于輿論的同情心或時機。也就是說,在新民權行動中,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權利不大可能得到普遍的維護,各方會基于種種考慮而有選擇地維護某些人的某些權利。不過,話又說回來,哪怕只維護了一個公民的權利,也是一件具有崇高價值的事業(yè)。
維權與社會良性互動
當然,自古以來,就不乏權利遭受侵害者,人們一直在尋求正義而往往不能得到。而今天,之所以形成一個新民權行動,且取得一定成果,是由于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變遷,從而為個人維護權利提供了一個平臺。
觀念改變歷史。個人權利的觀念正在從學界向一般受教育者及普通民眾滲透。今天,即使一個農民,被城市驅逐的時候,他也知道,他的權利受到了侵害。權利意識覺醒后,個人維護自己權利的勇氣和智慧就隨之而來。當他們遭遇侵害的時候,他們蹣跚著站了起來,并且發(fā)出了呼喊。
知識分子注意到了這些呼聲。知識分子在經(jīng)歷了對于權利觀念的常識性傳播之后,一方面致力于理論的深化,另一方面則開始進入更為形而下的層面,透過對個案的關注和參與,漸進地尋求落實權利的現(xiàn)實途徑。
知識分子也將個別事件的解決與管理體制的改革聯(lián)系起來,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律師及法學家。有人曾說,90年代是經(jīng)濟學家的時代,而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將是法學家的時代。的確,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有待完善,但它已經(jīng)不再是民眾和知識分子主要的關注點了。漸進式改革似乎已經(jīng)進入另一階段,人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物質福利,轉而要求自己的權利獲得保障。新民權行動應運而生,法律家則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既掌握著如何主張權利的專業(yè)知識,又經(jīng)由法律訓練而具有理性的妥協(xié)精神,從而確保了新民權行動不致逸出法治的框架。
日益成熟的媒體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在新民權行動中發(fā)揮了某種樞紐性作用。不少個案是由互聯(lián)網(wǎng)率先披露出來的;網(wǎng)民們成為最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知識分子們則首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表達他們對于各種社會事件的意見。
另一方面,面對當事人的合法訴求,面對公眾的輿論,司法、行政和政府部門在一些個案面前作出了正面回應。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是,保障公民權利更為具體的條款,將有可能寫入憲法修正案中。
總之,在新民權行動中,我們看到了當事人與輿論間的互動,互聯(lián)網(wǎng)與傳統(tǒng)媒體的互動,公共知識分子與媒體、當事人的互動;最后,還有政府與民間的互動。這些復雜的、交叉的互動關系,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初步形成了一種新型政治,這種政治試圖更加理性地在權利與權力之間尋求一種妥協(xié)。新民權行動正在教人們習得政治的技藝。
人民與法律共同成長
由于法律家的廣泛參與,由于各方不約而同地遵守法治的游戲規(guī)則,因此,這場新民權行動正在悄悄地塑造著我們社會的法治精神,并成為推動司法制度完善的新動力。
70年代末以來,立法者們痛心疾首于法律之缺失,而致力于非立法的不可,中國進入了一個立法繁榮時代。但由于受到原有體制的約束和蘇聯(lián)式法律觀念的影響,一些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并沒有有效地保護公民的權利。即使大部分立法中規(guī)定了公民的種種權利,但由于受歐陸法律觀的影響,法律部門普遍地重視立法而輕視司法救濟;司法程序又比較僵硬,法官相對被動,致使法律中的公民權利經(jīng)常無法得到落實。
在新民權行動中,理性的知識分子和法律家推動法律“活”了起來。在他們的心中,除了現(xiàn)實的具體法律條文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法律精神和原則,即自然的正義。所謂正義自在人心。知識分子和法律家正是依憑著對于正義的信仰,解釋著現(xiàn)有法律,并把這種解釋傳達給整個社會,包括司法機構。正義之法的觀念和學術,通過個案,擴展著現(xiàn)有法律保護公民權利的邊界。
在新民權行動中,人民自下而上地參與了立法和釋法,并通過與司法、政府部門的互動,使法律的執(zhí)行向著救濟受害者、更完善地保護人民權利的方向緩慢演進。
盡管由于實行大陸法系,個案的意義受到限制,但在新民權行動中,每一個自發(fā)的個案的“非意圖后果”或“溢出效應”,依然推動著法律規(guī)則發(fā)生變革:法治精神被注入到法律的執(zhí)行過程中。
當然,由于還缺乏制度上的有力保障,民間自下而上對法律的解釋是否能夠產(chǎn)生普遍效果,幾乎是一件撞大運的事情。有鑒于此,今年以來,法律、政治學者一直在呼吁建立司法審查制度,對于法律、法規(guī)及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動是否合乎憲法、是否合乎自然的正義進行審查。
建立一種維護憲法尊嚴的制度的呼聲,隨著新民權行動,有力地浮出水面。
將公民的權利寫入憲法、法律的文本中,并不是困難的事情。然而,法律條文中的權利要轉換為實際權利,需要實踐再實踐。隨著新民權行動在2003年的興起,“中國人的權利”也注定將成為一個偉大的詞匯。我們的這個社會是理性的,新民權行動是幸運的,新民權行動年之后,還將有第二年、第三年,“中國人的權利”將可能被寫進每一次司法活動中,寫進每個人的心中。
(秋風 本刊評論員,主要從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與奧地利學派經(jīng)濟學的研究。已出版譯著《財產(chǎn)、法律與政府 巴斯夏政治經(jīng)濟學文粹》、《哈耶克與古典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