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日電 據《北京晚報》報道,今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標志著中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從此將完全步入法制化軌道。10月下旬,北京市法院首次在全市范圍內為新一屆人民陪審員舉辦了的業(yè)務培訓班。
實行陪審制度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通常做法,中國的陪審員制度是在借鑒前蘇聯(lián)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員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在革命根據地、邊區(qū)和解放區(qū)都實行了人民陪審員制度,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人民陪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部分和適用法律部分進行判斷,并在這一過程中與法官擁有同等權力。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因為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不明確,產生不規(guī)范,一些法院固定指派少數人民陪審員長期參加陪審,形成“編外法官”,都導致人民陪審員制度流于形式。隨著新規(guī)定的出臺,將有更多的公民有機會參與人民陪審員的選拔。
北京市現有的千余名人民陪審員基本是由所在單位推薦而獲任命的,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新決定,今后個人可以直接提出申請。決定中規(guī)定,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除要具備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年滿23周歲,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體健康外,還要求“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埔陨衔幕潭取。符合擔任人民陪審員條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向基層人民法院推薦,或者本人提出申請,由基層人民法院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查,并由基層人民法院院長提出人民陪審員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
有專家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其實更有利于增強司法權威。陪審員在實際參與審判的過程中,對法院工作會有全面、深入、客觀的了解,通過他們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有利于社會各界了解法院工作的真實情況,消除社會上對法院審判案件中的猜疑和誤解,進一步增強人民法院的司法權威。(邱偉、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