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八日電 (記者張淑琴) 對大部分人來說,電影是娛樂、是生活調劑,是藝術。但對青少年時期的吳宇森來說,電影卻是他生活中的最大安慰,帶給他很多快樂、希望和夢想。
港產好萊塢導演吳宇森今日與來自香港、內地、新加坡、臺灣及澳門等地數百名學生分享成長點滴時說,小時候很貧窮,居住環(huán)境惡劣且治安不靖,生活上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包括被流氓欺負;而電影院則是他唯一能找到安慰的地方。
吳宇森憶述,由于沒錢買電影票,他與其他小孩經常央求成年人帶他們進電影院(當時電影院容許父母免費帶小孩進場),卻經常被工作人員認出而給驅趕出來,但是“為看電影,怎樣辛苦也覺得值得”。小小年紀已看過很多電影的吳宇森,當年最喜歡的是歌舞片,因為歌舞片的氣氛很美好,總是表現出人性崇高的一面,畫面漂亮且充滿動感及節(jié)奏感。
少年時候從歌舞片中得到的快樂,日后仍深印在吳宇森的腦海里,使他拍電影時非常重視視覺及音響效果,亦努力表達人性的美善,同時對“惡”有包容,因他相信人不是一出生就是壞的:“所以我的電影中,很多主角都是介乎忠與奸”。
誰也沒想到,今日的大導演,年輕時竟然一心想當演員。吳宇森說,當時“以為自己長得蠻可以……有書卷味……有性格”,因此曾經活躍學校的話劇演出,但中學畢業(yè)后了解自己長得不高,又不是當年國語片需要的那種帥哥。他不無遺憾地說,自己有點性格,可惜當年并不流行性格演員。
當不成演員,吳宇森卻沒放棄電影,因參加了一個電影會,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者,經常省吃儉用地買膠卷拍實驗電影。因緣際會下,吳宇森加入了電影公司從事幕后工作,更有幸成為大導演張徹的副導演。不過,當時的吳宇森,還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也從未想過要當導演。反而是張徹看到了他的潛質,說他將來會是一個導演,對此吳宇森十分感激:“他看到了連我自己也看不到的、我的將來”。
后來,吳宇森與朋友合資開設一家制片公司,并于二十六歲之齡正式執(zhí)導,成為當時的異數(當時的導演都是四十歲以上)。雖然影片后來因暴力問題未能上映,但吳宇森卻憑此片得到嘉禾電影公司的賞識,與他簽訂三年的基本導演合約,開始了他的導演事業(yè)。
成功非僥幸。吳宇森自小醉心電影藝術,經多年努力鉆研、實踐才有今日的成就。雖然多次謙稱自己懶散、又有好運氣,但他在今日與學生們的交流中,處處表現出其對電影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使有志投身電影事業(yè)的在座學生們,更清楚知道要成功必須專心致志,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