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目前約有30萬中國新移民,他們是中國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在媒體、金融、商業(yè)、高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領域為新加坡作出貢獻,也分享了新加坡的繁榮,同時也改變了新加坡的一些社會面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經(jīng)常會返回中國,或探親或經(jīng)商或工作,成為新中兩國之間一座交流的橋梁。據(jù)香港《亞洲周刊》報道,他們經(jīng)過“新加坡化”的洗禮后,在新加坡學到有效管理、重視法治,以及所享受到的相對自由的信息空間,當他們將這些帶回中國時,也加速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喜歡新加坡多元文化
為了吸收全球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新加坡長期實行吸引外來人才政策,這為中國新移民的進入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新移民對于選擇新加坡作為落腳點,原因不一,但是大多是因為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政府廉潔、任人唯才、社會安定、治安良好、重視法治、生活素質高、信息自由、華人占大多數(shù),以及中西合璧的雙語社會,既可學習英文及西方制度,又可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新移民與老一代移民相比,明顯的差別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具有較強的謀生技能,比較容易成為中產(chǎn)階級。一些新移民以前在中國就擁有一定的事業(yè)基礎。新移民在新加坡取得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
新加坡是國際商貿中心,在中國經(jīng)濟崛起的大趨勢中,新加坡要搭乘“順風車”,其中雙贏的一個有利因素就是新移民的力量和作用。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中國新移民,在中國與新加坡之間建立了很有價值的聯(lián)絡網(wǎng)。
由傲慢偏見到接受欣賞
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新加坡人對中國新移民的看法,正在由最初的心存傲慢與偏見,逐漸向接受與欣賞轉變。
新加坡的媒體對新移民越來越重視,許多報刊都拿出不少版面對此進行報道。《聯(lián)合早報》、《聯(lián)合晚報》、《新明日報》等華文報章都開設專版,專門報道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生活、工作、學習、創(chuàng)業(yè)等情況,同時推出法律信箱、活動介紹等服務性欄目,以吸引新移民讀者。
從事出版工作的李信序因為工作關系,經(jīng)常接觸到新移民。他認為,新加坡歧視中國新移民的人大致上有兩大類:一是無知者,小國寡民心態(tài),對歷史和現(xiàn)實根本知之甚少;另一類是對中國、中國人與中華文化有很深的成見與偏見。但是李信序也看到這兩類人的改變,他說,隨著中國經(jīng)濟對東南亞和新加坡帶動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開始認識到中國對新加坡的重要意義,也帶動了新移民在他們心中地位的改變。
劉宏是新移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他提出“跨國華人”概念,指出新移民對移居國和原居國都有貢獻。
他說,和上個世紀初葉的老一代移民相比,1990年以來的新一代中國移民,已經(jīng)跳脫了“落葉歸根”和“落地生根”這兩種情感歸屬,而是游走在兩者之間,試圖在民族國家的情感和全球化趨勢下取得一種平衡。這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劉宏副教授對中國新移民的新觀察。
劉宏表示,目前美歐等地的新移民課題已有學者進行研究,而東南亞的新移民研究仍缺乏專論。所以他積極著手資料的搜集整理,新移民的多元身份認同課題是他探討的焦點。他在新近出版的專著《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局域網(wǎng)絡·全球視野》中,專章論述了中國新移民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跨國華人”概念。
“新加坡給了我空間”
張海潔是當今新加坡電視主播紅人,來自中國西安,6年前移民新加坡,如今已是新加坡公民。對于本身在新加坡發(fā)展的成績,張海潔相當滿意,但她多次表示,“我是相當幸運的”,因為有不少學歷、資歷比她高的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發(fā)展也不盡如人意。
新移民在一個陌生的新環(huán)境,往往會面對適應上的問題,甚至受歧視,張海潔也不諱言,剛從中國來到新加坡時,也是蠻辛苦的,“即使在華人地區(qū),也會受氣”。新聞科班出身的張海潔,對新聞的專業(yè)相當執(zhí)著。
張海潔對新加坡的工作及生活空間感到滿意。她表示,相比起中國大陸,在新加坡能夠憑努力、才干而獲得應有的回報,令她覺得欣慰。她對中國大陸社會上不少憑關系、背景決定前途的做法不敢茍同。她說,在新加坡,“只要有能力,肯做,就有機會”,不需要看背景、關系,這是在中國大陸至今仍不容易做到的。這其實也應該是數(shù)以十萬計新加坡中國移民的共同心聲。
來自成都的俄語翻譯徐冰,移民新加坡10年,成為成功的電臺主持人與電視主播。她說,移民就像活水,給社會注入生氣,對移民和社會是雙贏!皩ξ叶,新加坡不只是我工作的地方,我把這里當成我的家!彼f。她曾在中國兼職做過電臺節(jié)目,對廣播工作有所了解,但卻是新加坡真正把她訓練成一個成熟的廣播人。(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