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18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獨立參選人宋楚瑜獲466萬票,僅以30萬票的些微差距落選。在宋的支持者的強烈要求下,同時也是為了凝聚這股力量,打開臺灣政治舞臺的另一片空間,宋楚瑜于3月31日正式宣布成立親民黨。之所以命名為“親民黨”,是因為宋楚瑜推崇蔣經國的“親民、愛民”理念,該黨英文名稱為“the People First Party”,意為“人民第一”黨。
親民黨成立后,即成為僅次于國民黨、民進黨的臺灣第三大黨。該黨主要利用“立法院”舞臺,扮演在野制衡角色,曾在“核四”廠的停建與否問題上,與國民黨、新黨等在野黨組成“在野聯(lián)盟”,成功地迫使民進黨當局讓步。但親民黨有時也表現(xiàn)出與民進黨合作的一面,因此島內有人認為親民黨是個比較善于“兩邊觀望”的政黨。
親民黨黨綱聲稱該黨是“兼容并蓄的柔性政黨”,“以結合民意、國家安全為本的民主政黨”,“推動清明政治的改革政黨”。在兩岸關系方面,親民黨主張“兩岸展開平等互惠的談判,謀求永久的和平”,但又聲稱“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明確反對“一國兩制”。
目前親民黨中央黨部下設5個單位:“政策研究中心”負責黨的政策基調研擬、民意調查制作等工作;“組織部”規(guī)劃黨員招募及各黨部成立事宜;“文宣部”負責黨的活動新聞宣傳、親民黨全球資訊網站架設等工作;“行政部”負責黨的“全國委員會”休會期間的行政事項及日常行政工作;“財政部”負責會計工作,并統(tǒng)籌黨部經費使用狀況。此外,親民黨還成立了“立法院黨團”、“甘泉黨部”、“那魯灣黨部”等特別黨部。親民黨也在各縣市成立了地方黨部,但由于黨的成立時間短,各地方黨部在機構設施、人員配備上尚不完善。
親民黨成立后,招納了一些原國民黨、新黨以及無黨籍的“立法委員”。(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