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蔡元培作為一代教育宗師和教育改革的先驅(qū),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洋公學是蔡先生倡導自由教學、傳播民主思想的最早試驗田之一。蔡元培與交大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是年,他應南洋公學(交通大學時名)代總理(校長)張元濟之邀,任上院特班總教習。蔡元培到職后,一反學堂的教學常規(guī),采取以自學為主的教授方法,鼓勵學生發(fā)表己見。
為使學生盡快獲得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知識,蔡元培鼓勵他們重視外語的學習。他提倡學習外語是從與漢語比較接近的日語開始的,以自己不會讀日文照樣能看懂日文書籍的經(jīng)驗,教學生如何看懂和翻譯日文,為學生易于接受,“不數(shù)日,人人能讀日文,且有譯書者!敝,蔡元培還和學生一起向馬相伯學習拉丁語。蔡元培主動帶頭,每天一早就從他的住宿地南洋公學中院三樓步行到徐家匯土山灣馬相伯住處,甚至有時清晨五點馬相伯還未起床就開始敲門。馬先生只好高掛“免戰(zhàn)”,“太早了,太早了,八九點鐘再來吧!币粫r傳為佳話。
20世紀初的上海,民主思想興起,南洋公學學生在蔡元培等教師的引導下,融入了這股新思潮。1902年11月,公學爆發(fā)了被稱為中國學運史上“一聲霹靂”的“墨水瓶事件”,掀起了反封建專制學界風潮的先聲。事件緣起于一文科教習追究師座上放置的一只空墨水瓶,直至校方開除學生,此舉激起該班學生的反對。校方又宣布開除全班學生。全校學生群起反對,要求專制武斷的總理汪鳳藻限期下臺,否則集體退學。限期已過,汪鳳藻仍未解職,全校200多名學生(部分學生后被勸回,實際離校學生145名)毅然整隊離開南洋公學。同情學生、素具民主思想的蔡元培多方斡旋未果后憤然辭職,隨同學生離校。為了幫助退學學生渡過難關,由蔡元培任會長的中國教育會決定創(chuàng)設愛國學社。為籌集辦學經(jīng)費,蔡元培趕赴南京向友人借款。剛到上海碼頭,家人奔至泣告,說其長子病死。蔡元培揮淚囑托他人代辦喪事,然后義無反顧登輪而去。
二十多年后,蔡元培再度與交大結(jié)緣。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任第一交通大學校長。再入交大,蔡元培首先進行了學校行政機構(gòu)改革。其次,解決了教師欠薪問題。進而推行了分系議案,從而使交大建立起科門、學系并存的教學建制。蔡元培的改科設系重新調(diào)整了交大的學科布局。因為當時交大只有工科和管理學科,而率先設系的,恰恰是交大原先不具備的理科(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文科(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蔡元培實際上是以分系的形式,完成了他心目中交大學科的理想雛形——應該是文理工三足鼎立的綜合性大學。
作者:毛杏云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