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現(xiàn)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中國油企在海外頻頻“攻城略地”:一系列并購行動你方唱罷我登場,落子如飛令人眼花繚亂。而更令外界嘖嘖稱奇的是,這些動輒數(shù)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巨額交易大部分都最終奏凱,顯示中國油企已不復是以往在海外處處碰壁的“悲情角色”。
對此,業(yè)界多將之歸結(jié)于金融危機引發(fā)的機遇。在不少人看來,油價暴跌嚴重影響了一些資源國的經(jīng)濟狀況和現(xiàn)金流,因而令談判達成變得更容易。
但也應看到,正是傳統(tǒng)的“石油七姐妹”實力日衰,才給了國有石油巨頭海外“開疆拓土”的空間。
早在金融危機之前,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BP等老牌石油巨頭就不再具有在國際市場呼風喚雨的“統(tǒng)治力”。而隨著油價下跌、成本上升、新能源崛起,疲于應付的石油大鱷們不僅無力掌控世界油氣資源的歸屬,更連自身龐大體系的運轉(zhuǎn)都成問題。
例如,殼牌去年以來已出售了多項下游業(yè)務資產(chǎn),康菲更計劃在兩年內(nèi)出售100億美元資產(chǎn)以削減債務。
對中石油、中石化(600028,股吧)這樣的國有石油巨頭而言,這的確是一個海外“抄底”的好機會。但前提是,它們不能重蹈當年中海油的覆轍。
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油企在海外遭遇的挫折遠多于成就。最典型的一例就是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收購美國優(yōu)尼科石油公司最終因遭遇美國國會反對而折戟。
這一事件給后來者留下的教訓是深刻而持久的。而在筆者看來,正是由于中國油企從這一事件中吸取了足夠的經(jīng)驗和教訓,才為去年以來一系列海外收購的成功埋下伏筆。
首先就是不要奢望一口吞下一家海外公司的所有股權(quán)。作為一種戰(zhàn)略資源,石油在全球地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收購行動令資源國產(chǎn)生政治上的壓力或類似于資源掠奪般的威脅,即便該商業(yè)行為本身沒有此意圖,也會被涂上一層政治色彩。而去年以來中國油企不少海外收購的對象都是某塊油氣資產(chǎn)中的部分股權(quán),這令收購通過監(jiān)管方審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與其他石油巨頭合作或許是一個獲得收購對象信任的捷徑。在這方面,中石油已頗有心得:去年,其就和BP聯(lián)合參與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競標并獲得成功;前不久,該公司又與殼牌聯(lián)合收購澳大利亞Arrow公司100%股權(quán)。而中海油上月首次挺進拉丁美洲也是用了同樣的策略:其與阿根廷能源巨頭——Bridas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
這種合作的另一個好處在于,可以分享到合作伙伴的先進技術(shù)和復雜項目管理技巧。
最后,與資源國建立互信、協(xié)助當?shù)貙嵤┐罅炕A(chǔ)設施建設,這已成為中國油企在海外屢有斬獲的“秘密武器”。例如,中石油在蘇丹、伊拉克、哈薩克斯坦等國,中石化在巴西、安哥拉等國都做了大量有助于提升當?shù)亟?jīng)濟和生活水平的貢獻,這為它們在這些國家立足奠定了基礎(chǔ)。
當然,隨著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國際間圍繞這一戰(zhàn)略物資的爭奪也會日趨激烈,中國油企在海外仍會面臨未知的風險。但如果能小心翼翼捧住優(yōu)尼科事件留下的寶貴“財富”,韜光養(yǎng)晦,三思而行,機會仍會向中國油企敞開。 陳其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