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志愿者、副教授楊素娟從最高人民法院拿到關于“蝌蚪案”的終審判決書后,一時間,她都不敢相信,這個歷經15年時光的官司終于勝訴了。
作為“蝌蚪案”訴訟代表、年過七旬的俞明達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更是激動不已,他把案件的勝訴看成是國家法治和環(huán)境法律援助的勝利。
楊素娟3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案件的勝訴,將對今后此類案件的解決產生極大影響,同時,她呼吁,污染損害賠償案件審理必須打破地方保護。
5企業(yè)污染致蝌蚪死亡
15年前,俞明達還是浙江省平湖師范農場特種養(yǎng)殖場場長,他的養(yǎng)殖場與嘉興郊區(qū)的步云鄉(xiāng)相鄰。
1989年,俞明達引進20對美國青蛙,繁育成功。1991年4月,經工商登記注冊,俞明達建立起特種養(yǎng)殖場。到了1993年,俞明達的養(yǎng)殖場已經積存了270萬尾蝌蚪。
就在俞明達蝌蚪養(yǎng)殖步入正軌后,上游步云鄉(xiāng)染化廠、步云染料廠、步云化工廠、向陽化工廠和高聯(lián)絲綢印染廠5家染化企業(yè)排放的污水給俞明達的養(yǎng)殖場帶來滅頂之災。1994年開春,養(yǎng)殖場的蝌蚪出現死亡,眼見蝌蚪一天天減少,無奈的俞明達開始四處上訪,數十次地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強烈要求5家企業(yè)盡快治理,停止肆意排放。然而,上訪沒有阻止五家企業(yè)的污染行為,到9月蝌蚪幾乎全部死光。直接經濟損失48.3萬元。
不堪損失屢訴屢抗屢敗
讓俞明達承受不起的不僅是污染損害。因他無法如期履行已經簽訂的供種合同,再加上無力支付雇工工資被告上法庭。自己的損失還不知怎么追討,卻被雇工告上法庭。走投無路的俞明達在1995年12月13日,將步云鄉(xiāng)染化廠等5家染化企業(yè)告上平湖市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養(yǎng)殖場經濟損失48.3萬元,并排除污染危害,停止侵權。
1997年7月27日,平湖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為:5被告(5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嚴重超標,并直排或滲入河道污染水域,以致原告(養(yǎng)殖場)所飼養(yǎng)的青蛙、蝌蚪死亡,造成經濟損失均是事實。但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青蛙、蝌蚪即死于水污染,故無法確定原告損害事實與被告污染環(huán)境行為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據此,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俞明達不服,向平湖市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1998年6月30日,嘉興市人民檢察院在平湖市人民檢察院的提請下,就本案向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
1998年10月20日,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俞明達敗訴,并駁回平湖市人民檢察院的抗訴。
終審敗訴并沒有動搖俞明達將5企業(yè)告下去的決定,俞明達提出再審申請。
2001年3月10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檢察院以本案終審判決“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存在錯誤”為由,再次提抗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受理后,對本案進行了再審。2001年5月31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再審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審理
自浙江省高院判決后,俞明達便走上了漫漫申訴路。2001年年底,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幫助中心接到俞明達郵寄的申訴材料,楊素娟認為,該案判決在污染損害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上存在著明顯的錯誤,中心開始持續(xù)地為俞明達的申訴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
200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決定重新審理此案。為此,中心為俞明達出具幫助協(xié)議并指派楊素娟為原告提供法律援助。
2006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開庭審理,楊素娟、俞明達及5被告委托的代理律師均到庭參加訴訟。終因雙方主張差距太大而沒有達成調解協(xié)議。
這一次開庭后,又經過了3年的漫長等待,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認定,5家企業(yè)在涉案時間段超標排放廢水造成附近水域污染,位于5家企業(yè)下游約6公里的養(yǎng)殖場1994年飼養(yǎng)的青蛙、蝌蚪幾乎全部死亡遭受損失是不爭的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判令,嘉興市步云染化廠等5被告各賠償浙江省平湖師范農場特種養(yǎng)殖場損失96600元及利息(利息自浙江省平湖師范農場特種養(yǎng)殖場一審起訴之日起至清償之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并判令5被告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審理必須打破強勢保護
“這么典型的污染損害賠償案件卻打了15年官司,案件背后的強勢保護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楊素娟告訴記者。
她說,5被告企業(yè)在設立之初沒有按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環(huán)境影響評價,也沒有執(zhí)行“三同時”的要求(將污染治理設施與企業(yè)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使用)。就是這樣的違法企業(yè)卻仍然照常生產。楊素娟認為,這說明,環(huán)境保護有法不依其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地方政府片面強調增加稅收、發(fā)展經濟,并最終犧牲了環(huán)境,忽視了百姓的長遠利益。
楊素娟認為,環(huán)境訴訟案針對的被告往往是地方納稅大戶,甚至經濟支柱,與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環(huán)境損害事件中,受害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由于不具備專業(yè)技術知識,缺乏經濟實力,所以在證據收集和損害原因分析上能力不足。她呼吁,國家應完善環(huán)境訴訟配套機制,比如,國家應該加強技術服務市場的培育和建設,為普通百姓提供技術服務,幫老百姓請專家,及時進行相關技術鑒定、原因分析等。讓老百姓打官司不要再像蝌蚪案這樣艱難。(本報記者 郄建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