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11日電 臺灣當(dāng)代著名編舞家、云門舞集藝術(shù)總監(jiān)林懷民日前接受香港《亞洲周刊》專訪時表示,歷史沉淀是臺灣文化的重要資源,否定歷史的做法只能是“減法”,“去中國化”是不可能的。
他說,臺灣有故宮、誠品書店,也有檳榔西施文化,顯示整個社會一方面朝精致方面走,一方面各階層也散發(fā)蓬勃的熱力;他期待未來的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dǎo)人能以老百姓觀點看臺灣究竟需要什么文化政策,不要讓政治干預(yù)文化藝術(shù)。以下是訪談?wù)?/p>
問:云門今年七月要到北京公演,要演什么?
答:有兩套節(jié)目,一套叫《白蛇傳與云門精華》,從一九七五年的《白蛇傳》到二00五年的《行草》,都是選粹,可以看到我整個編舞思維的改變,讓大陸各行各界看看云門走過的路,上次去北京的時候是十四年前,一九九三年。第二個節(jié)目是整本的《水月》。
問:身為一個文化人,你認為臺灣的文化力在哪里?
答:人,在它的人、在它多元文化的淵源。
問:你怎么看最近民進黨的“去蔣化”?
答:我覺得歷史應(yīng)該留下來,做一個見證,你是有過去、有積累的。
問:你怎么看“去中國化”?
答:你怎么能夠不吃粽子?你怎么能夠不吃月餅?你怎么能夠中元節(jié)不拜一拜?
問:你認為這是沒有效果?
答:對,它不可能的,你“去中國”去完以后就只剩下好萊塢文化,好萊塢可以堂而皇之進到你家里,你怎么可以沒有唐詩三百首?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
問:臺灣文化力如此奔放四射,根源在什么地方?
答:在于它是個移民社會,農(nóng)村的移民個性還存在,這是臺灣文化里的一部分,現(xiàn)在的民意代表還保有這樣的個性,我覺得那也是臺灣人的生命力,但臺灣永遠要找它的平衡點,從臺風(fēng)、地震要重建,這大概是臺灣的宿命吧!
就是有臺風(fēng)、地震,每年都要來,你就必須重建,也鍛煉出臺灣非常潑辣的生命力,所以外人在看臺灣的電視,看到所有的政爭,好像民不聊生,可是大家過得好好的,我們在一個浮動的狀態(tài)下找到一個平衡。至于真正的主流要穩(wěn)定下來,主流包括文化、政治的取向等,我想都需要更大的智慧。
問:所以你對藍綠的對立并不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答:我想老百姓都很厭倦,可是到最后你歸咎于政治人物的問題也無濟于事,這些人也是民眾選出來的,我們也在歷練民主的過程。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