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在臺北“101”腳下感受眷村溫情(圖)
臺北地標“一〇一”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qū)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之一,泛指1949年前后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qū)。四四南村是1948年底自青島遷來臺北的“陸軍聯勤兵工廠”員工及家屬自建的居所。該村落的改建工程已成為全臺800多處眷村的示范之一。 中新社發(fā) 許曉青 攝
大陸游客觀光團即將于7月赴臺,臺北各行業(yè)積極“熱身”。臺北地標“一〇一”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qū)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自大陸山東遷臺的眷村人開設“南村小吃店”已有30多年歷史,期待大陸觀光客親臨品嘗“半臺灣、半大陸的眷村風味菜”。 中新社發(fā) 許曉青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中新社臺北六月十五日電 題:在臺北“一〇一”腳下感受眷村溫情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耿軍
走出高聳入云的臺北“一〇一”大樓,向西南方步行不到五百米,有一片綠樹掩映的“菜地”,這里不是農家,也不是私人花園,這里是臺北地區(qū)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之一,泛指一九四九年前后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qū)。全臺灣八百多處眷村,如今有八十多處列為保護基地,四四南村就是“標本”之一。
來到松勤路五十號的“村口”,灰色的“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牌匾映入眼簾,整個眷村有四棟經典建筑及周邊綠地被保存下來。
青草地、老榕樹,鳥語蟬鳴相伴,還有斑駁的窄巷、路燈和電線桿,一切與不遠處的“一〇一”大樓融為一景。入夏時節(jié),眷村老宅門口的大紅春聯仍很搶眼。一處門前貼著“孝悌乃傳家至寶,勤儉為五業(yè)根基”。
眷村保存下來的A樓改為“特展館”,這里已是臺北前衛(wèi)藝術家的聚會場所。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子迎上前來,她是四四南村變身“公民會館”后的新任館長陳美伶。
步入B樓“眷村文物館”,陳美伶對村里掌故如數家珍。她說,這里原來是一九四八年底自青島遷來臺北的“陸軍聯勤兵工廠”員工及家屬自建的居所,“四四”是當年的番號,近年來隨著信義計劃區(qū)開發(fā),約五百戶南村居民分散各處,入住“國宅”安家。
展館內,花棉被、紅肚兜、繡有錦繡山河的幔帳……一針一線都是昔日眷村媽媽的手藝。一只“炮彈燈”則訴說眷村的經典記憶。陳館長說:“生活簡樸的兵工廠家眷聰明能干,利用廢棄炮彈殼制作臺燈支架,這也見證了村民生活和‘軍事’不分家的事實,‘炮彈燈’下眷村第二代苦讀,還出了不少文藝人才”。
正在整修中的眷村C館,是一處名叫“北中南”的餐飲區(qū),供游客休憩。最近這里由臺灣福泰飯店租用,負責人蔡小姐告訴記者,“我們想在眷村里賣有‘臺味’的小籠包,期望吸引大陸觀光客”。
“到南村,一定要吃眷村菜”,經陳館長指點,記者步行約一百米,在莊敬路上找到一家“南村小吃店”。
老板娘李云輝一開口就是地道的山東話,她說自己是眷村A樓原來的住戶之一,一歲時還在父母懷抱中,就從青島坐輪船來到臺灣,至今都還沒機會回大陸看看。
李云輝熱情款待大陸來的“老鄉(xiāng)記者”品嘗南村風味:山東手搟面、涼拌黃瓜、鹵味拼盤。她說,“咱們大陸觀光團要是來臺北‘一〇一’,也歡迎順道來南村轉轉,到時候一定擺酒席款待,請老鄉(xiāng)嘗嘗咱們半臺灣、半大陸的眷村口味”。
話音未落,自高雄趕來的“眷村媳婦”駱玉露出現在南村小吃店門口。李云輝和駱玉露多年不見,緊緊相擁,眼眶發(fā)紅。已過花甲的駱玉露,當年從屏東嫁到四四南村的江蘇祝家,一嫁就是四十多年。駱玉露說,南村里最多的是山東人,還有從河南、四川、上海來的,南腔北調什么都有,眷村菜也是五花八門。
記者告別眷村菜館時,李云輝依門相送,她說,“臺胞證都辦好了,就等直航了,到時候一定回大陸看看!”完
【編輯:張明】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