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臺灣“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一行訪問中國新聞社。圖為黃肇松(左)與中新社社長郭招金交談。 中新社發(fā) 鄒憲 攝
|
8月9日,臺灣“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一行訪問中國新聞社。圖為黃肇松(左)與中新社社長郭招金交談。 中新社發(fā) 鄒憲 攝
|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劉舒凌 周兆軍)臺灣“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二十六日在此間出席“新形勢下兩岸關系與傳播交流”研討會時表示,新聞交流能否更開放,是兩岸關系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由“中華發(fā)展基金管理會”和銘傳大學傳播學院辦理的第十二屆兩岸新聞報導獎當天上午在臺北圓山大飯店頒獎并舉行“新形勢下兩岸關系與傳播交流”研討會。
黃肇松在會議討論中表示,今日檢討兩岸新聞交流二十年發(fā)展,以前認為相當稀奇的事情,如訪問領導人、大陸記者來臺采訪,經(jīng)多年跌跌撞撞的發(fā)展,如今已經(jīng)成為不能停的進程。
黃肇松表示,新形勢下兩岸關系“回到比較健康的方向”,但健康還要經(jīng)常做“體檢”。他說,作為“體檢”項目之一,新聞交流能否更開放,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黃肇松建議,兩會會談應從媒體駐點常態(tài)化開始,逐步向對等發(fā)行(如《人民日報》在臺北的便利店來賣,《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能在大陸超商買得到)和電視節(jié)目對等“落地”,乃至于再進一步,到對岸去辦報等。他認為,以上設想并非完全不可能。
黃肇松表示,新聞交流一步一步走,相信對于兩岸“三通”、金融等各方面交流,才有比較堅實的民意基礎和民意督導。
他透露,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此前在與臺灣媒體高層訪問團的會面中已表示,明年度兩岸新聞交流,從記者常駐、電視落地到報紙發(fā)行,“能做的先做起來”。
《聯(lián)合晚報》社長項國寧也表示,兩岸新聞交流應走向“正常化”。
他列舉,目前仍存在扭曲的、不合理的情況包含了新聞機構不能掛牌運作、駐點時間有限制、記者往來簽注受限等。
項國寧表示,要讓兩岸人民了解對方的感受,須再跨出步伐,由媒體來還原本來面貌;目前的不正常情況只會讓雙方新聞品質受到影響,不能更多、更深入、更廣泛地進行報道。
目前,經(jīng)濟不景氣正影響臺灣媒體的運營。項國寧表示,媒體經(jīng)營須精打細算,兩岸新聞交流成本不菲,但派駐大陸的采訪人力必須維持。
黃肇松也表示,不景氣的影響是全面的,兩岸新聞交流必須更精、更深化,但交流不能停。
在回答到場的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同學提問時,他表示,兩岸交流擋不住,學歷承認、大陸學生來臺就讀是本該開放的項目之一。
黃肇松認為,兩岸新聞校園里都在培養(yǎng)促進兩岸和平理性認知的種子,甚至,銘傳大學的同學未來工作機會就是在珠三角、長三角或其他大陸地區(qū)。
他說,北大、清華傳播學院的學生多是萬里挑一,銘傳的同學現(xiàn)在最該問的是“自己準備好了沒”。(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