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跳水即將開賽,但在中國跳水隊名單里,已經(jīng)看不到郭晶晶的名字。這位繼伏明霞之后中國跳水隊的領(lǐng)軍人物,現(xiàn)在已淡出跳水,但她和霍啟剛依舊是亞運會上一個不小的焦點。
這是當(dāng)下中國運動員愛的縮影。自由、純粹。
遙想24年前的首爾(漢城)亞運會,中國乒乓球隊的失利,同時焦志敏、安宰亨爆出異國戀情,頓時成為當(dāng)時的焦點,這對情侶甚至受到不少批評。
二十四年轉(zhuǎn)瞬即逝,中國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的體育觀念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dāng)爭奪金牌、爭取榮譽不再是中國運動員的唯一使命后,他們愛得不再沉重。
20年兩段轟動愛情的變遷
時間跨度相隔二十余年,但焦志敏、安宰亨和郭晶晶、霍啟剛兩段愛情的受關(guān)注程度幾乎不相上下。
乒乓球名將焦志敏的愛情發(fā)生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中國體育還處在金牌至上的階段,“跨國戀情”更是稀罕玩意,而中國和韓國尚未建交。時代和眼界讓焦志敏愛得很辛苦。
1986年,中國乒乓球隊在首爾(漢城)亞運會上又失利了,對手恰恰是韓國隊。這更使得焦志敏的跨國戀情受到關(guān)注,而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中,反對、批評的聲音并不小。加上年輕選手陳靜等人的崛起,焦志敏此后漸漸隱退,但她的戀曲依然在繼續(xù)。
1989年,焦志敏在首爾奧林匹克公園婚禮上的眼淚,是幸福來襲的甜蜜,更是歷盡艱辛、苦盡甘來的釋放。
而“跳水女皇”郭晶晶則幸福得多,在中國日漸強大和開放的二十年后,盡管她和霍啟剛的戀情從雅典奧運會后就一直占據(jù)著體育、娛樂版面的頭條,此時跳臺上的拼搏和生活中的愛情已不再水火不容。
郭晶晶一邊沐浴著愛情的浪漫,一邊從雅典跳到了北京。金牌是她為國家爭得的榮譽,更是自己愛情的禮物。
從霍啟剛攜手郭晶晶高調(diào)出席新加坡青奧會,到他在廣州談起戀人時的淡定,這段戀曲看來水到渠成。
二十年彈指過去,中國運動員已愛得更自由、更純粹。
國球為愛放生
正值當(dāng)打之年的彭陸洋、王皓實在是讓幾代國球人羨慕的一對戀人。既能打球,又能戀愛,中國乒乓球隊從他倆開始,為愛放生。
曾幾何時,愛情是國球隊員之間的絕對禁區(qū)。在金牌和戀情間,國球人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
2004年,國家乒乓球隊“棒打鴛鴦”冷酷猶如昨日。白楊、范瑛等隊員因為戀愛影響了訓(xùn)練而被退回省隊。在金牌的重壓下,在力保馬琳、王皓等金牌選手的唯一選擇中,那是一段冰冷無情的歷史。
國家乒乓球隊不允許隊員內(nèi)部戀愛曾是鐵的紀(jì)律,從曹燕華、施之皓到鄧亞萍、林志剛,再到“棒打鴛鴦”事件,國球演繹了太多的為愛犧牲的故事。
而在包攬成為常態(tài)后,乒乓球的世界普及性,運動員管理人性化成為超越金牌的重要問題時,曾經(jīng)鐵的紀(jì)律也因新的時代而松動。
于是,彭陸洋、王皓成為國球默許、支持的第一對。
當(dāng)然,各自項目不同,主管教練管理方式不同,中國的運動員在談戀愛方面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但整體來看,人性化是發(fā)展的趨勢。
當(dāng)然,從為運動員負(fù)責(zé)的角度考慮,在運動成績?nèi)匀皇沁\動員安身立命第一要務(wù)的現(xiàn)行體制下,年齡和運動成績應(yīng)該是隊員能否戀愛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只要像王皓和彭陸洋這樣到了戀愛年齡,又沒影響成績的一對,才是其他人的標(biāo)桿。
中國運動員正走出圈子
謝杏芳、林丹,杜麗、龐偉,何雯娜、陳一冰,楊威、楊云……這樣金童玉女的愛情故事依然讓人津津樂道,但當(dāng)中國運動員開始不再過著簡單的宿舍、訓(xùn)練場、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后,“內(nèi)部解決”也就不再是他們戀愛的唯一方式。
日久生情、內(nèi)部解決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直是中國運動員最熟悉的愛情方式,因為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簡單而又封閉了。
于是,一段段或幸福、或凄美、或曲折的體壇愛情定格在人們心里。
謝杏芳說:“我愿意做為林丹煲湯的那個女人。”
杜麗說:“龐偉現(xiàn)在為家庭、為妻兒考慮得更多,所以請大家理解他成績的低谷!
羽毛球運動員葛菲、孫俊更是在全運會上演了夫妻搭檔勇奪金牌的羽壇傳奇。
由于運動員的特殊性,運動員之間日久生情,最終走進美滿的婚姻殿堂是好事,這種選擇在當(dāng)今,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無論是冠軍選手,還是陪練們,依然在運動員中是一種主流選擇方式。但對于現(xiàn)在的中國體育選手來說,這已經(jīng)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方式了。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中國體育逐步走出“圈養(yǎng)”的圈子,逐漸從神壇走向生活,運動員逐漸從一群特殊人回歸普通的社會人,中國運動員的“跨界戀情”也越來越多。
郭晶晶和霍啟剛,田亮和葉一茜,楊揚、張怡寧和她們恩愛的商界老公,體壇伉儷之外的愛情同樣精彩。
這是中國運動員從特殊人到社會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中國體育一步步走向開放、融入社會生活的轉(zhuǎn)變。
新華社記者李錚馬向菲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專題:第16屆廣州亞運會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