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香港發(fā)生了一幕由于女兒追星而導致老父跳海自殺的慘劇。該事件迅即成為一個巨大的熱點,從網(wǎng)絡論壇、平面媒體到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無數(shù)人從各個角度對沖動的死者、對迄今依然執(zhí)迷的追星女以及劉德華等當事者進行了分析和評論,或指責或勸誡或安慰,或憤怒或鄙夷或嘆惋。
雖然有很多角度,然而在對這場悲劇成因的歸納上卻是比較一致:這主要是因為楊家三人心理上有問題。從媒體、追星族到劉德華的經(jīng)紀公司和各式社會機構(gòu),沒有任何人表示要對這樣的悲劇承擔什么責任,甚至連內(nèi)疚感也不曾表達,所多的只是對楊麗娟及其一家的批評和指責。
不能否認,這樣的悲劇確實與追星者的性格太過偏執(zhí)有關(guān)。但是,從更深的層次看,楊麗娟一家其實是時下已呈狂熱之勢的“造星”和“追星”風尚的犧牲品。只要我們社會上仍然存在著這種過度的風尚,類似的事情遲早總是會發(fā)生的———不是“楊麗娟”,便可能是其他的什么“麗娟”;不是因為劉德華,也可能會因為其他的什么“德華”。
當然,瘋狂追星的現(xiàn)象是世界各國都存在的。但也必須看到,許多的追星行為并非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而是與商業(yè)操縱有關(guān);無論明星本人還是造星機構(gòu)都從追星族身上獲得了許多利益。既然如此,面對追星“失控”而發(fā)生的悲劇,面對一名68歲老人的非正常死亡,便至少應該有人對此產(chǎn)生負疚感,甚至主動承擔起一定的責任。
而現(xiàn)在,面對悲劇卻無一人站出來自責,只有一味批評、指責、嘲諷乃至幸災樂禍———這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讓時下某些國人性格中的一些弱點昭彰無遺:其中最突出者,是少了內(nèi)省的勇氣,遇事不敢主動承擔責任,沒有自我批評的雅量;其次,則是娛樂至上,價值觀混亂,道德感不足,缺乏尊重和自尊,對他人的感受甚至生命都很漠然。
勇于自責是一種境界。只有勇于自責的人才能不斷凈化品質(zhì),提升境界。有言“性格成就命運”,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有責任感的現(xiàn)代公民,自尊、正義而博愛的性格,積極向上且謹嚴有度的精神,勇于內(nèi)省不諉過的價值堅守等,都可謂是最大的財富。一個民族的普遍性格往往決定著這個民族的發(fā)展水平。因此,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國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更是必須不斷砥礪自我,以不斷的反省完善自身,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然而,透過“追星跳!边@一悲劇事件所引發(fā)的諸般輿論反應可以看到的卻是:我們許多人所做的甚至恰恰相反,不僅悲憫、內(nèi)省、自嘲、負責等可貴的品質(zhì)正在減少,甚至還有許多人正在順著“娛樂至死”的歧途加速滑墜。
透過這一事件還可以看到,對大眾文化中一些庸俗傾向,當前部分媒體似乎也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批評的勇氣,乃至還一味迎合,有意為之辯護。近年來造星和追星現(xiàn)象之所以愈演愈烈?guī)字涟d狂,便與媒體機構(gòu)推卸了本應積極承擔的批評和引導大眾文化的責任,沒有對一些庸俗現(xiàn)象推出強有力的輿論批評加以制衡有關(guān)。在這樣的背景下,炒作、媚俗,登峰造極地炒作和媚俗,利用人性的弱點不計一切后果炒作和媚俗,哪怕把人“媚”死“俗”死,哪怕普遍的價值觀、真理和道德被“炒”到變形,只要這種炒作和媚俗能增加點擊率、訂閱量或收視率,便不惜一試的極端做法在時下已經(jīng)越來越普遍了!白沸峭逗!笔录,既是這種普遍風氣之下一次必然中的偶然,又以一種辛酸的方式驗證出某些媒體的冷漠以及內(nèi)省能力之差。
因此,面對追星追至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全社會都應該反思:媒體到底應該怎樣發(fā)揮社會作用,而不是淪為商業(yè)工具?面對人性的弱點,媒體的操縱和炒作應不應該有一個底線?我們究竟是選擇將娛樂作為生活的調(diào)劑,還是生活的終極目的乃至“娛樂至死”?尤其重要的是,如何營造健康的大眾文化氛圍,以引導國民性格向更為積極、嚴謹和負責的方向發(fā)展?(作者:郭之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