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專電(記者 李安定)每逢北京擁堵加劇,就有各方人士給治堵支招,有高招,有昏招。對于交通主管部門,出招的是領導,是“智庫”,往往言聽計從。不管對方出招是否顧此失彼,留下隱患。
北京奧運會期間,作為緊急應對的單雙號限行,事后被常態(tài)化,繼而變換為每周限行一天的辦法。不顧社會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最后終于以一時暢通的假象,刺激出不必要的買車需求。正如我在專欄中早就擔心的,不出一年,限行減少的上路車輛,很快就被爆發(fā)性購車數(shù)量所淹沒。北京機動車保有量超過450萬輛,增長最快的100萬輛恰恰出在限行時期。在公民缺乏對行政部門進行監(jiān)督和問責的今天,這一“昏招”造成的巨大惡果,看來不會有人出來承擔責任。
近日征收擁堵費的建議又一時成為熱門。治堵終于從行政辦法轉向經濟辦法,好歹也是一個進步。關鍵是收取擁堵費很有講究,方法不對,恐怕又變治堵為添堵。收取擁堵費如果所有車主人人有份,恐怕無法抑制人們駕車出行的沖動。如果只對進入市中心的車輛收費,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選擇收費手段:設卡收費必然增加擁堵;必須是無障礙通過的電子收費,只是希望ETC別成為某些壟斷企業(yè)的“唐僧肉”。二是確定收費范圍:比如北京最擁堵的恰恰不是老城區(qū)的路網,而是幾條外圍環(huán)路和連接線;再比如擁堵的轉移,確定二環(huán)收費,必然加劇三環(huán)的擁堵。
新華社記者最近撰文提出:治理大城市交通擁堵,不能只針對私家車等社會車輛,公車改革絕不能成為治理的死角。在有限的道路面積上,不但要降低公車的數(shù)量,還要嚴格控制、監(jiān)管其使用頻率、效率和成本。文章寫得一針見血,問題是北京交通主管部門能有推動公車改革的權限和能力嗎?
如此看來,治堵是個系統(tǒng)工程,要待以時日。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治堵沒有一用就靈的靈丹妙藥。治標的藥是有的,要配合起來用,且不能用猛藥,更不能顧此失彼。北京交通擁堵的病根是城市人口失控。按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規(guī)劃,遠到2020年,北京總人口要控制在1800萬人,可是2009年,就到了1972萬人。說句笑話,如果按居民身份證尾號分單雙號出行,北京的擁堵立馬會徹底改觀。
遠遠超過城市規(guī)劃的人口每天出行,無論公交車、私家車都滿足不了需求。我十分懷疑,在公共交通服務嚴重缺失,承擔居民出行總量不足20%的現(xiàn)狀下,限制私家車,公共交通能否承受加倍的壓力。一位白領朋友響應號召,放棄私家車去坐地鐵,早晨用了40分鐘,才擠進站臺,她無奈地告訴我,擠得連人的尊嚴都沒有了。
參與互動(0) | 【編輯:趙婕】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